歐盟執委會提出「促進歐盟生物技術與生物製造」溝通文件
發布日期:2024-03-25
2024-03-22
駐比利時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許組長莉美
歐盟執委會於2024年3月20日提出「促進歐盟生物技術與生物製造(biomanufacturing)」溝通文件。為符合歐盟長期競爭力,規劃採取一系列行動促進歐盟生物技術及生物製造,以因應所面對的挑戰與障礙。
在數位化和人工智慧支持下,生命科學的進步以及基於生物學以解決社會議題之潛在解方,使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成為本世紀最有前途的技術領域之一。除可協助歐盟實現農業、林業、能源、食品和飼料產業現代化,亦有助建立更具競爭力與韌性的歐盟,為人民提供更好的醫療照護,並成功實現綠色和數位轉型。
歐盟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業面臨多項挑戰,包括:研究與技術移轉到市場、監管複雜性、資金取得、技能、價值鏈障礙、智慧財產權、公眾接受度和經濟安全。鑑此,執委會提出下列行動:
利用研究與促進創新:為協助確認創新和技術採用的驅動因素和瓶頸,歐盟執委會啟動研究調查歐盟相較於其他全球領導者在新興生物技術生成與移轉到生物製造業的地位。為促進更有效地利用研究基礎設施,執委會將探索加速發展與運用「產業生物科技創新與合成生物學加速器(EU IBISBA)」作為值得信賴的數位儲存庫與服務網路的方法。
刺激市場需求:為在市場上成功,生物基底(bio-based)產品需要證明其對環境的影響較低,例如與石化產品相比。執委會將審查對化石基底(fossil-based)和生物基底產品的評估,以確保處理的等效性,並在建築材料運用碳儲存方法。為了加速化石原料的替代及刺激生物製造產品的市場需求,執委會將對特定產品及公共採購的生物基底含量要求,進行深入可行性評估。執委員會亦將探索生物製造之非食品產品,如何透過生物基底產品的標籤有更好的標示。
簡化監管途徑:執委會將評估如何進一步簡化歐盟立法與執行,以縮短生物技術創新的上市時間,以及會員國或其他治理層面影響有效單一市場之法規障礙。該研究將為歐盟生物技術法案(EU Biotech Act)奠定基礎。執委會亦將在2024年底前建立歐盟生物技術中心(EU Biotech Hub),以協助生技公司在監管框架中運作,及尋求擴大規模之支持。執委會將進一步推動建立監管沙箱(regulatory sandboxes),在監管機構的監督及有限時間之受控環境中測試新解方,以讓更多解方進入市場。
促進公私投資:歐盟擁有廣泛的融資工具來支持生物技術與生物製造,例如展望歐洲(Horizon Europe)中循環生物基底歐洲聯合計劃(CBE JU)及創新健康倡議聯合計畫(IHI JU)、EU4HEALTH、創新基金、歐洲策略技術平台(STEP)等。為開發及擴大具有創造新市場潛能的創新,執委會將倡導將生物技術及生物製造的具體挑戰納入歐洲創新理事會(European Innovation Council, EIC)加速器2025年工作計畫。執委會將在2024年底前進行一項研究,以界定支持投資基金、證券交易及交易後基礎設施整合的障礙與作法,以發展必要之規模、增強知識基礎、創建流動性,為高成長公司提供較低成本之融資。
強化生物技術相關之技能:大規模及區域技能夥伴關係,對於提供生物技術與生物製造之技術升級與培訓機會非常重要。針對生物技術及生物製造,可透過Erasmus+計畫中的藍圖聯盟活動共同資助,以探索特定大規模夥伴關係。增加歐洲大學聯盟及Erasmus+夥伴及創新聯盟亦可強化生技產業所需技能的發展。
制定和更新標準:執委會將繼續鼓勵制定和更新歐洲生物技術及生物製造標準,以促進市場進入與創新。
支持合作和綜效:執委員會將鼓勵透過相關區域創新谷(Reginal Innovation Valleys)在歐盟地區部署與生物技術製程及生物製造相關的技術。
促進參與與國際合作:執委會將探索與美國、印度、日本和南韓等主要國際夥伴,建立國際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夥伴關係之可能性,以在研究和技術轉移上合作,並探索在監管和市場進入相關議題策略合作之可能性。執委會將依據全球健康策略,透過全球門戶計畫(Global Gateway)與目前非洲、拉美及加勒比海的夥伴在製造健康產品以分散全球供應鏈、克服關鍵健康產品短缺及減少疾病的全球障礙等方面精進。
運用AI及生成式AI:執委會將在GenAI4EU下,支持與利害關係人進行交流,以加速AI(特別是生成式AI)在生物技術及生物製造領域的運用。執委會亦將在2024 年針對提升AI新創公司、科學與創新社群對於EuroHPC超級電腦的便利存取的認知。
檢視生物經濟戰略:執委會將在2025年底前檢視歐盟生物經濟測略,並將當前的社會、人口及環境挑戰納入考慮,以強化生物經濟產業層面及其與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的聯繫,亦促成更強大的歐盟。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
出處: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