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中經貿脫鉤未來發展

發布日期:2024-04-01

為了抑制中國經濟崛起,自2018年起,美國前總統川普開始對華課徵高額關稅,開啟美中貿易戰。隨後上任的拜登政府,也按著「川規拜隨」的步調,在延續川普的關稅措施之餘,也不斷擴大「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 FDPR)的管制效力,針對晶片、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等關鍵產品及技術採取「小院高牆」戰略(Small Yard, High Fence),進一步加強對華的科技封鎖。一方面華府希望增加抗中優勢;另一方面也期望盡早擺脫對中經濟依賴。

然而,這場歷時六年多的貿易戰,是否已經成功促使美中兩國經貿脫鉤了呢?《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引述美國商務部數據指出,2023年美國整體貿易逆差從2022年的1.2兆美元減少至1.1兆美元。其中,又以和中國的貿易逆差下降最多。美國2023年和中國的貿易逆差相較2022年減少了1,000多億美元,降至2,810億美元,為2010年以來最低的水平。《華爾街日報》分析,造成美中逆差收縮的原因,有可能是美國進口商在2022年時訂購過多,導致庫存過剩,因而減少進口。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日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表示:「美國對華貿易下降有可能是正向的發展。」。她提到,美中貿易額在2022年創下歷史新高,但隨著許多美企將生產轉移到中國境外後,兩國間的貿易額逐漸下滑,直到2023年,幾下降了17%。此外,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的專家也指出,2023年美中貿易額的下滑確實證明,兩個經濟體正在相互疏遠。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美國和墨西哥的貿易逆差在2023年激增至1,520億美元,是2017年的兩倍以上。同時,這也是墨西哥20年來再度超越中國,榮登美國最大進口國的寶座。另一方面,美國和越南的貿易逆差在同年也達到了1,050億美元,幾乎是2017年的三倍。綜觀以上數據,美國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或「近岸外包」(near-shoring)戰略似乎已初見成效。即將原先在華的製造動能,轉移到東南亞、南美等相對友好國家。然而,若再細看數據可以發現,這些從越南和墨西哥增加的進口值,實際上很大一部份是來自中國的原物料。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最近一份報告指出,美國在2017年到2022年間從越南進口的筆記型電腦數量,和越南從中國進口的筆記型電腦零組件數量幾乎吻合。美國和越、墨看似建構了新的供應鏈,但這背後很可能持續隱藏著中國供應鏈的身影。

為何華府挹注重金卻依舊難以擺脫對中國的經貿依賴呢?《華爾街日報》分析,事實上,許多中企長年利用美國貿易法中的一項免稅規定來規避美國的重關稅。該規定允許價值不到800美元(微量)的包裹在輸美時免徵進口關稅。耶魯大學的研究也指出,自2017年以來,這種包裹的數量已增加了三倍,在2023年更是達到了10億件。其次,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獲得大量外資和專業知識的挹注,因此成為世界工廠。在2001年入世之後,中國的經濟更是加速成長,成為全球主要消費市場之一。雖然近年受到疫情和美中競爭的影響,但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仍占據主導地位,短期內難以動搖。即便如今許多西方國家正轉移在華供應鏈,但在原物料、市場等方面,目前尚未尋得合適的替代國家來完整取代中國。

川普先前在造勢活動中曾表示,未來若順利回歸白宮,將對中國課徵60%的關稅。不過,此舉最終能有效擺脫對華的經濟依賴嗎?耶魯大學專家分析,若美國將對華的關稅調升到35%,可能對進口產生更大的影響,但這也會相對導致約0.8% GDP的成本。此外,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也預測,倘若美國未來加重關稅,中國勢必會設法規避或抵消這些高額成本。一些中企可能會先將產品的部份零組件卸下,再從第三國尋找供應商進行簡單組裝後,再出口成品至美國。事實上,目前有許多中國的電動車和電池企業正在墨西哥、南韓和摩洛哥等和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中,興建生產據點,藉此規避美國對華的關稅措施。然而,這並不代表美中經濟永遠無法脫鉤。《華爾街日報》認為,從歷史來看,供應鏈的變化是逐步進行的。一般會先只有一個生產步驟或零組件在海外生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製造動能會慢慢在當地形成一個新的供應鏈生態系統。這意味著未來美國從第三國進口的商品中,涵蓋中國原物料的比例可能會逐漸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房市崩潰以及外資撤離,北京正面臨嚴峻的經濟衰退挑戰。為了重振經濟發展,北京政府正在加大對國內製造業的投資,增加政府的貸款。不過,也有部份人士預測,為了彌補對美出口的損失,中國可能會採取一系列的貨幣政策,促使人民幣貶值,提升出口競爭力。

美國總統大選將於年底登場,相較於拜登的連任,外界更將關注放在川普回歸的可能性上。觀察川普過往的抗中政策,多是以巨額關稅做威脅,迫使中國與美國達成新的協議。事實上,川普在本次競選時表示,若重返白宮,除了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60%的關稅外,也會對其他貿易夥伴課徵10%的通用關稅。然而,建立貿易壁壘,短期內雖能保護美國製造業,但最終有可能會適得其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分析,川普在2018年發動的貿易戰,迄今已讓美國民眾損失了2,300億美元。由於關稅主要是向美國進口商課徵,而進口商後續也會把這些成本轉移給下游買家(零售商或消費者等)。如此一來,產品價格反映成本勢必走高,漲價最終仍由消費者負擔。同時,也有專家發現,川普2019年的關稅政策導致美國製造業的就業人數減少。主因是進口商品價格提高,且外國也對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影響美國製造商的海外銷售業績。

基本上,不論是川普或拜登,兩者抗中方針都如出一轍,唯獨手段不盡相同。從單純經貿角度而言,川普比較傾向單邊主義,透過實施高額關稅來截斷對華的經貿鏈結。此外,為了阻擋中國規避關稅,川普也多次表示,未來可能把關稅措施擴大至全球。倘若此舉成真,美國確實有機會在短期內成功和中國經貿脫鉤,但同時也會對全球經濟秩序造成劇烈動盪。因為徵收高額關稅,勢必會造成進口成本上漲,連帶拉高產品價格,這將不利於美國的經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自2022年初生效,該區域內90%以上的貨品將逐步實現零關稅。隨著會員國的貨物貿易成本下降,未來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和東協、日韓、紐澳等國的經貿整合。倘若美國此時撤出印太地區,很可能會降低其抗中的優勢。相較之下,拜登則透過巨額補貼,吸引半導體、淨能科技等關鍵產業回美設廠。同時,也結合印太和南美盟友,藉由「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的方式,降低企業「脫中」的成本。雖然整體過程較緩慢,但至少不會對其他貿易夥伴造成巨大衝擊。對於美中經貿脫鉤的未來發展,最終還是得取決於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Wall Street Journal,2024年2月7日;BBC,2024年3月1日;CNN,2024年3月18日】


回上頁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