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貿易是否減少美國數百萬的就業機會?

發布日期:2024-05-13

全球化是過去三十年來最重要的世界趨勢。人力、資本與貨物的自由流動,成為全球化的基石,也讓全球經濟更加緊密一體化,使數億人得以脫貧。但近年來,伴隨美中大國競爭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變遷,美國官方開始試著減少美國國內市場對「中國製造」的依賴。但最新研究發現,無論實體產品或服務,美國仍高度依賴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有鑑於此,美國兩黨開始推崇「經濟民族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並視其為「逆全球化」的手段之一。所謂「經濟民族主義」,就是優先考慮「國家」本身的經濟福祉,將特定產業和國內勞工視為國家經濟支柱。這種方法包括採取保護主義策略,如關稅、貿易壁壘、對國內產業的補貼、回流生產、以及限制外國投資。

在經濟民族主義的影響下,零和思維時代已然展開,互惠互利顯然不再重要,採用非自由市場機制積攢國家利益,成了各國政府優先思考的議題。因此,各國紛紛選擇利用補貼政策提高國家競爭力,以吸引製造業迴流,並重新限制商品及資本的流動。如今,保護主義的新邏輯威脅全球化,美國也開始放棄自由市場規則,採取激進的產業政策與手段。此舉可預期將對早已適應全球分工的各種產業體系造成新的打擊。儘管勞工失業與低薪的原因被歸咎於全球化,但對華府來說,目前最大的挑戰,是能夠找到有效的方法建立強大的經濟體,以確保既能維護國內廠商與勞工利益的同時,也能抓住全球化帶來的效益。

自2001年北京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以來,美國經濟就經歷了顯著的變革。《韓禮士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多數美國人民對全球貿易為現今社會所帶來的實質效益表示疑慮。據統計,只有36%的美國人認為全球貿易能創造國內就業機會,而31%的人相信能夠提高國內勞工薪資的成長幅度。

在中國積極融入世界貿易體系後,便進入舉國大力發展製造業及出口加工貿易的模式。隨著經濟、科技、國力的增強,國際經貿地位的提升帶動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更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傳統主流的經濟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對進出口雙方都是有利的,即使貿易初期可能會導致進口方國內就業市場的流失;可一旦資本被釋放出來後,就能創造其它新的就業機會,也讓消費者能在自由貿易中受益。

美國的反自由貿易人士則認為,高所得的國家薪資水準往往因自由貿易而被低所得國家的低薪資而拉低。中國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已對美國的傳產製造業與工人帶來持久性損害,導致就業市場和收入的淨流失。截至目前為止,這些傷害在中國加入WTO 20 年後仍未恢復。

美國經濟學家David Autor的一篇研究中就提到,中國大陸增加出口,的確對美國本土製造業的薪資有負面影響。但是,同樣的情況應該也要適用於其他低所得國家,例如,墨西哥與其它中南美洲國家。但事實上,這些國家對美出口連帶對美國本土勞工與製造業產生的影,相較中國而言規模小很多。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國家與美國的貿易大多已自由化。因此,雖然美國從這些國家的進口增加,可是美國對其出口也相對增加,所以雙邊的貿易便可互相抵銷。然而美中兩國貿易則是失衡的,美國對中出口的金額遠遠小於進口,因此才會造成受影響產業的薪資水準明顯下降。

對此,David 的另一份研究就提及「中國衝擊」( China Shock )一詞。也就是,中國製造業的快速增長對美國部分地區的就業和產業構成嚴重衝擊。這些受衝擊的勞工若調整貿易風險的主要辦法,只能選擇退出勞動市場、退休又或者遷移到其他地區尋找工作。另外也有研究顯示,中國爆炸性的出口成長,致使其製造業出口至全球份額從 1991 年的 3.1 % 飆升至 2015 年的 17.6 %。這種成長,完全擊垮了美國東南部和中西部地區的製造業。在 2000 年至 2019 年間,當地製造業的就業人口比例也下降 1.54 個百分點,造成勞動力需求的收縮,受衝擊地區因此出現就業人口數量下滑。

美國經濟學家Robert Scott 也早在 2000 年預測,中國加入WTO勢必會給美國帶來嚴重的工作流失,導致美國貿易赤字猛增。對多數美國工人來說,工資一直停滯不前,許多工人被迫從事製造業以外的低工資工作,是美中貿易最直接的影響。此外,由於美國競爭力不足,美國的工業基礎迅速受到侵蝕。據統計,到2018年,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已導致美國流失370萬個工作機會;至今,則讓美國失去了 500萬個製造業工作機會和9.1萬家工廠。

事實上,目前「中國衝擊」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的負面影響已經趨緩。根據《韓禮士基金會》分析指出,近日美國約8成以上的進口來自中國以外的國家,其進口項目主要以中間品為主。而這些進口反而提高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並改善美國整體就業情況。儘管這種貿易帶動的就業反彈,沒有消除中國衝擊造成的損失,但美國國內製造業的就業狀況仍表現出相當的韌性。

面對經濟民族主義的興起所帶來的挑戰,全球貿易治理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雖然全球化可能對美國勞工市場產生負面影響,然而,美國應將其注意力著重在利益分配不均不斷擴大的問題上,以及勞工無法充分利用新興經濟體所帶來的機會,而非只是考慮恢復製造業就業機會。《韓禮士基金會》的一份報告就指出,保護主義的實施可能對美國勞工階級和國有企業造成更大的傷害,也會對美國的競爭力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進一步加劇經濟不平等的狀況,而非從根本解決這些問題。

對華府來說,未來的挑戰在於了解全球化在各層面上的複雜性和其帶來的挑戰,才能夠制定更具體、更有效的產業政策,以減輕全球競爭帶來的成本,實現更加平衡和可持續的全球經濟發展。

【由安俞蓁、劉又銓綜合報導,Hinrich Foundation,2024年4月】


回上頁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