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再升級,美對華祭高額新關稅

發布日期:2024-05-27

中美貿易戰再度升溫,美國總統拜登於5月14日正式宣布,將根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進一步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提高關稅。受影響的品項,包含: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關鍵礦產、半導體及鋼鋁、港口起重機、醫療耗材等產品。根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導,美方指出,由於中國政府扭曲補貼造成產能過剩;低價中國貨品因此席捲全球市場。最後,美國才須以高關稅加以圍堵。

根據《路透社》(Reuters)整理,本次加稅產品清單與說明如下:

1. 特定鋼鐵和鋁製品:中國在鋼鐵和鋁製品這些排碳量高的產品中,以非市場扭曲行為造成大量的產能過剩。白宮表示,這些產品的關稅將從目前的0~7.5% 提高到25%,預估將影響至少價值10億美元的中國貨品。

2. 晶片半導體: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表示,中國的晶片產能巨大,是因為北京政府大量補貼的產業政策造成,這將使一些遵守市場競爭的企業難以與其競爭。因此,美國將中國晶片關稅從25%提高到50%。

3. 電動車:中國電動車關稅從現行的25%提高到100%,USTR表示,此新關稅將只適用在「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但不適用於「非插電的混合動力車」。

4. 電池與電池零件:電動車鋰電池以及電池零件之關稅,將於2024年從7.5%提高到25%,而非電動車鋰電池關稅,則將在2026年從7.5%提高至25%。

5. 關鍵礦物產品:特定關鍵礦物產品關稅則將從0%提高至25%。

6. 製造電動車電池所需之天然石磨和永久磁鐵:預計到2026年,將前述產品關稅從0%調升至25%。

7. 太陽能發電設備:為了防止中國政策因產能過剩而壓低價格,並且防範中國以外的產品的產能受到衝擊;因此,太陽能相關設備的關稅將加倍至50%。

8. 碼頭起重機吊臂:為保護美國製造商免受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衝擊,將新增25%的新關稅。

9. 針筒、針頭與醫療耗材產品:美方指出,為重建美國國內供應鏈生態系,避免關鍵醫療產品過度倚賴中國原料造成危險,將對針頭與針筒新增50%的新關稅;個人醫療防護裝備方面,包括呼吸器和口罩的關稅提高到25%,橡膠手套的關稅則將在2026年從7.5%提高到25%。

此次一系列的新關稅加徵,很大一部分有關電動車與太陽能。最主要的目的,是削弱中國電動車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優勢,以保護美國本土的汽車製造商。拜登與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表示,對於中國過量生產電動車和太陽能產品的行為,是無法接受的。因此,此次提高關稅是要懲罰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包括中國政府的故意「傾銷」,以及盜竊美國技術和知識產權;並且,幾乎控制全球70%以上的生產量能。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也表示,北京政府一直以來,長期以不同的規則進行不公平和反競爭的經濟行為。使美國的供應鏈及醫療產業皆面臨巨大的風險;再加上中國的產能過剩與隨之而來的大量出口,可能進一步危害到美國人民的就業機會與產業的利益。然而,葉倫也特別強調,採取這些措施並非出於反華政策,而是為了防止不公平的經濟行為造成的經濟失調。

事實上,不只美國,多數歐洲國家也對新一批中國低價大量製造,造成的各國國內產業危害感到擔憂。《南華早報》就認為,華府此舉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使歐洲各國效仿,採取類似行動,以打擊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北京政府表示,對拜登一連串的決策,感到不滿。外媒也紛紛推測,未來不排除北京將對華盛頓的貿易政策做出更大的反制措施,並因此加劇中美雙方的緊張局勢。

《紐約時報》就認為,拜登此舉,意味終結低成本中國產品時代。然而這些關稅成本,最終還是會回歸到美國消費者身上。雖然拜登政府試圖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重振和保護美國工業,然而新關稅的增加,可能導致成本轉嫁消費者,讓消費者成為貿易戰的犧牲者。而且,還可能進一步增加中國「報復」的風險,最終拖累美國經濟的成長。

實際上,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對於拜登加稅,並不會給中國電動車產業帶來太大的影響。原因在於,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電動車數量很少。中國電動車目前的主要出口重點國是在東南亞與歐洲。2023年中國向美國出口電動車的比例,不到出口總額的1%,相較於歐盟國家,在過去3年,中國電動車出口量就激增851%。因此若歐盟選擇跟進,才可能對中國造成嚴重影響。

對於華府此舉是否會嚴重損害全球經濟成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發言人Julie Kozack表示,限制貿易可能會引發貿易扭曲,導致供應鏈破碎,並且引發報復行動,讓全球經濟因此付上高昂的代價。根據統計,光是2023年就有3000項的貿易限制措施,與2019年的1000項相比,整整高出3倍之多,這使得全球整體經濟產出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基此,華府更應重新思考對華競爭策略,而非針對中國產品課徵「戰略性」關稅。唯有中美共同找到解決方案,才是減緩兩國貿易緊張的解決之道。

【由安俞蓁、劉又銓綜合報導,South China Morning Post,2024年5月15、17日;Reuters,2024年5月14日】


回上頁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