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過剩,歐盟綠能路仍有許多挑戰

發布日期:2024-07-01

歐盟電力結構位居世界最潔淨之列,明顯優於美國及中國等主要經濟體。2019年,歐盟每度電的發電碳排為287克二氧化碳,約為全球平均(每度電501克二氧化碳)的一半。到2023年,歐盟電力更為潔淨,每度電碳排較2019年減少15%,而同期全球平均僅減少了4%,顯然,歐盟整體下降幅度明顯大於全球平均。

究其原因,自2019年開始,歐盟的風力和太陽能裝置容量就增加了65%。2023年,風電容量上升31%,達到219百萬瓩(GW);太陽能則增加了兩倍之多,來到257 GW,相當於每天裝設23萬多片太陽能板。根據能源智庫Ember Climate的研究報告指出,2022年歐盟的太陽能及風力發電量首次超過天然氣發電量,佔總發電量的22%。到2023年,歐盟風能與太陽能發電量就增長46%,取代了20%的化石燃料發電量。根據《路透社》(Reuters)報告,歐盟執委會已提出到2030年底前,要以再生能源佔整體能源結構45%為目標。

此一成就顯示出歐盟擁有比以往更多風能和太陽能電力,並將燃煤和燃氣發電量推向歷史低點,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然而,隨著歐洲在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滲透率的增加,反而面臨電網升級速度趕不上綠電擴張的問題。這也讓歐洲各國逐漸意識到因應綠電作為一種「間歇性能源」的重要性。

儘管歐盟在潔淨能源發展上制定了如此高抱負的目標,《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指出,這樣的標準未能有效提振歐盟會員境內在光電產業的發展。主要原因是受到中國大陸產品輸入的激烈競爭,正逐漸削弱歐洲當地太陽能製造商的發展機會,導致當地業者的獲利大幅下滑。美國早在2022年就對中國大陸新疆地區太陽能面板實施零組件的禁令,這項措施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排除強迫勞動;然而,此舉卻導致大量中國大陸製造的太陽能面板湧入歐洲。根據《彭博》(Bloomberg)報導指出,雖然2023年歐盟太陽能板面板安裝量創歷來新高,看似歐盟正順利的朝「氣候行動」目標上前進;實際上,因為中國大陸設備大量湧入,影響當地製造商的獲利機會。

研究機構Rystad Energy去年7月就估計,歐洲倉儲將積累價值約70億歐元的中國大陸製太陽能面板,發電容量約相當於歐洲2022年安裝的所有太陽能面板。Solar Power Europe表示,歐盟要達到2030年前至少40% 潔淨技術需求為本土製造的目標可能有困難,原因在於目前本土供應商只能滿足不到2成的歐洲市場對太陽能的需求,因為目前約90%零組件皆來自中國大陸。

儘管面臨中國傾銷行為的挑戰,導致歐盟會員國在光電產業獲利上較為困難。國際能源總署(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Heymi Bahar 分析師在「第十七屆國際太陽能光電與智慧能源大會」上表示,「如果沒有中國,就不會有光電、風力及水力市場」。根據Eurelectric的「加速電網」(Grids for Speed)研究報告,要確保歐洲電力來源,到2030年前,每年須投資670億歐元;若要達到能夠以最大程度利用再生能源發電,儲能容量需從目前的4 GW增至191 GW。然而根據目前的電網和儲能數據顯示,未來10年內,部分歐洲地區再生能源將削減30-35%。該份報告進一步呈現目前歐洲電力系統的困境。因為過度專注再再生能源發展,反而忽略電網與儲能設備的擴充,導致無法有效吸收不斷增加且不穩定的發電量。

目前歐洲電網營運商面臨的挑戰,是針對當前電網的需求進行管理。因此歐洲電網業者便透過採取減少綠色能源使用的措施,來維持電網穩定。但這樣的方式導致當地電價跌到零甚至是負電價。《彭博》報導指出,過多的再生發電量,導致歐洲核電廠停產,「負電價」的情況恐成為常態。歐洲電網發展停滯,不僅威脅到歐洲實現氣候目標,也可能危及整體能源安全。

在全球應對氣候暖化,大力推動能源轉型之際,美歐各國開始對中國綠能產品展開一系列反制措施,就是為了減少對中國進口產品的依賴。事實上,全球有四分之三的電動車電池、80%的太陽能板以及40%風力發電機都是中國製造,有此可看出中國在可再生能源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其生產力已佔全球超過70%。其中在太陽能產業方面,2023年中國在太陽能主要生產環節的產能上,全球佔比超過80%,包括全球90%以上的多晶矽,98%的太陽能矽片,85%以上的太陽能電池以及80%以上的太陽能組件。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即指出,由於大量中國太陽能產品進入歐洲市場,威脅到歐洲本土太陽能板的生產,因此歐盟開始考慮對歐洲太陽能電池板製造業採取緊急的支持性措施。不過,《路透社》認為,歐盟在考慮採取任何限制太陽能電池板、矽片和其他組件的進口之前,都應該考慮自身太陽能產業布局的目標。原因在於歐盟需要的是負擔得起的太陽能板。近期歐盟雖擴大支持相關的太陽能面板製造商,希望在短期內,利用歐盟資金與國家的力量援助業者生產歐洲本地的太陽能板,以解決歐洲製造業面臨的危機;同時,因為不想放慢太陽能板布建的進度與維持太陽能板的低成本,因此歐洲政府也沒有限制從中國大陸進口的低價太陽能板。但這樣的作法,讓為數不多的歐洲太陽能版製造商疲於與來自中國大陸的生產商競爭,反而促使歐洲製造商減產或選擇到美國等地投資。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的數據顯示,購買和安裝太陽能面板目前是全球發電投資中最大的單一類別,預計今年將達到5000億美元,幾乎接近石油和天然氣的總和。此外,根據國際太陽能協會(International Solar Energy Society, ISES)的預測,太陽能電力有望在2026年超過全球所有核電廠的發電量,2027年超過風力發電,2030年超過燃氣發電廠,2032年超過煤炭發電廠。其中,IEA提到,太陽能將在2040年時,成為人類最主要能源。

風力和太陽能裝置容量在歐盟大幅躍升,2023年更超越天然氣發電,展現歐盟減少化石燃料依賴的決心。歐盟在電力轉型和發展潔淨能源方面看似取得了亮眼成績,然而,隨著再生能源占比攀升,歐洲電網升級速度卻未能跟上,電網穩定性面臨考驗。此外,來自中國的低價太陽能產品對歐洲本土製造商也造成極大得衝擊。展望歐盟未來在電力轉型和發展潔淨能源方面的發展趨勢,除了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外,更應該著重再生能源發展與電網升級間取得平衡,才能確保未來能源供應的穩定與永續。

【由彭玉琴、劉又銓綜合報導,The Economist,2024年6月20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