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莫迪政府第三任期之經濟改革與挑戰

發布日期:2024-07-19

2024-07-18 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經濟組 陳組長郁淇

資料來源:The shape of manufacturing 3.0 for Modi 3.0 - The Hindu

美國知名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美國印度政策研究主席Richard Rossow頃以「The shape of manufacturing 3.0 for Modi 3.0」為題投書印媒「印度人報」(The Hindu),分析儘管莫迪以聯盟形式領導第三任期,新政府須加倍努力推動經濟改革,尤其在製造業領域。製造業成功不僅能幫助印度實現國內貿易與就業目標,亦能促進國家安全,對美國亦有利。相關重點彙整如次:

提升製造業比重:莫迪政府於2014年首次上台時,承諾將提高製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由15%至2025年之25%。儘管政府推動2017年商品與服務稅(GST)等一連串重大經濟改革,但根據世界銀行數據,製造業在2022年仍僅占GDP之13%,此與越南25%、孟加拉22%、馬來西亞23%、印尼18%、墨西哥21%及中國28%等市場相比仍顯得相形見絀。印度有強烈內在動機去提升其製造業比重,因該國仍有半數勞動力從事低附加價值之農業,若印度實施農業改革成功,將有大量勞動力離開農村至城市尋找工作,而這些工人並不適合印度相當成功之技術服務業,爰須創造更多低技術就業機會以吸納求職人口。

商品貿易逆差:印度盼提升製造業另一個原因是解決該國商品貿易逆差。印度過去1年之商品貿易額超過1兆美元,逆差達2,500億美元。雖然石油及天然氣產品占印度進口4分之1以上,但電子產品等也是重要進口項目,若印度提高製造能力將可有效降低商品貿易逆差。

美國之利益:印度建立強大製造能力對美國而言有兩大利益。首先,印度工業基礎改善將直接與間接影響其在區域安全中扮演之新興角色,此在中國日益具侵略性情況下變得愈加重要。其次,基於部分製造業不會回到美國本土,但若設置在友好國家可以提高美國供應鏈之安全性。印度若要在製造業取得更大成功,印度中央政府須能控制更多要素,惟目前大多重要生產要素如電力、水、衛生、勞動法規、土地徵收及環境法規等皆由各州政府管轄,未來中央政府恐須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各州及其投資環境:莫迪政府早期曾透過「商業改革行動計畫(BRAP)」,公布各州商業環境排名來激勵競爭,惟此一公告已許久未更新,且由於該計畫主要由各州自我報告其商業實踐情形,與實際投資者經歷常有落差。中央政府協助各州制定產業發展政策成效也不彰。執政之印度人民黨(BJP)控制印度半數州政府,其餘則由區域政黨掌控,然這些區域政黨與中央政府之施政理念多有摩擦,難以對產業政策達成共識。另政府應考慮鼓勵可創造就業之製造業部門,如紡織、造紙廠與家俱等,而非幾乎全力推動資本密集型行業,如半導體及機器人之投資。

拓展至德里─孟買─班加羅爾路線以外:美國可在提高印度各州商業吸引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此包括擴大與印度各州之互動,提供經濟治理之施政建議,並改善潛在投資者與各州政府之互動等。訪問印度之美國高階官員須走出德里─孟買─班加羅爾路線以外,與更多州就全球供應鏈演變與投資機會進行接觸。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


出處: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相關連結: 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87342&areaID=2&infotype=1&country=5Y2w5bqm&history=&PointWork=1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