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正展開新貿易戰

發布日期:2024-08-19

因政府補貼與產能過剩,中國電動車低價傾銷全世界,已對歐盟的汽車產業造成巨大衝擊。為了消除中國政府補貼造成的不公平貿易,歐盟執委會在2023年10月對中國進口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並於今(2024)年7月5日起對中國課徵17.4%至37.6%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直到11月終裁結果出爐,歐盟會再決定是否對中國課徵長達5年的反補貼稅。

雖然歐盟已對中國汽車徵收10%進口關稅,但歐盟執委會認為,中國的汽車製造商正受該國政府補貼而擁有不公平優勢,並已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規則。因此,有必要在既定的進口關稅上,附加課徵反補貼稅,以保護歐盟企業免受不公平競爭。然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建議,歐盟官員在使用WTO規範來維護其貿易權益時,應謹慎拿捏平衡,以確保不會被更具保護主義色彩的競爭對手所壓制。

事實上,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課稅的決策備受爭議。由於課稅不一定對所有成員國有利,部份成員也擔憂中國的反制措施;因此,是否要對中國課徵正式的反補貼稅,歐盟內部仍存在許多矛盾。尤其是作為歐洲汽車製造重鎮的德國,更是多次表態反對。《經濟學人》指出,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希望能和中國達成15%互惠汽車關稅。也有前歐盟貿易官員預估,未來在歐、中的貿易談判上,中國不太可能滿足歐盟執委會的要求;而歐洲官員也希望展現強硬立場。因此,她推測歐盟未來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可能會降低,但不會完全取消。儘管如此,中國已向WTO提出申訴。《歐洲新聞》(Euronews)指出,日前中國商務部即表示,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支持完全符合WTO規則;反而是歐盟的裁決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同時,中國也以「維護電動車產業發展權益與全球綠色轉型合作」為由,向WTO爭端機構提出申訴,強調歐盟的反補貼措施違反了WTO規範,並破壞全球在因應氣候變遷的合作。作為反制,中國近期也對法國的白蘭地和歐洲的豬肉發起反傾銷調查。外界擔憂,歐盟和中國的經貿衝突未來很可能演變成新的貿易戰。

除了反補貼外,歐盟也利用「國際採購工具」(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 IPI)來應對中國的不公平競爭。這是歐盟在2022年啟用的貿易規章,主要是促進外國進一步開放政府採購市場,以及增加歐盟的談判力量,來支持歐洲企業進入比歐盟市場開放程度更低的第三國市場。歐盟在今年4月即宣布,針對中國大陸醫療器材政府採購市場啟動調查,以瞭解中國市場是否對歐洲企業與產品有不公平待遇。如果歐、中未來在市場准入的談判無法達成共識,外界預測,歐盟之後可能會在採購招標中,降低中國投標人的優勢來回應。部份人士也擔憂,倘若未來國際採購工具被過度濫用,最後可能會演變成一種「只准購買歐洲產品」(Buy European)的條款。專家建議,歐盟應思考如何爭取其他國家的支持,並根據他國的需求,量身制定援助、投資、融資和貿易等相關政策。

歐、中經貿關係錯綜複雜,加上歐洲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大市場,為了規避歐盟的反補貼稅,許多中國的汽車和電池企業正積極赴歐設廠。另一方面,德國也擔憂中國未來對歐祭出報復性關稅,影響該國汽車產業。因此,即使承受著地緣政治的風險,德國也不斷擴大對華投資。《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即指出,根據德國央行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德國對中直接投資已達24.8億歐元;第二季更提升至48億歐元,當中以汽車製造商占比居多。雖然歐盟執委會曾多次呼籲成員國企業實現供應鏈和出口市場多元化,並降低對華經貿依賴,避免重蹈俄烏戰爭覆轍;但目前看來,似乎部份企業仍未汲取教訓。

去年德國企業在華共獲得約190億歐元的利潤,其中一半以上都已再投資。有專家研究,德國對中投資成長,反映了福斯汽車等車廠的「取之中國,用之中國」(In China, for China)的新策略,旨在將更多的生產轉移到其最大的市場。分析師也指出,福斯汽車目前計劃注資25億歐元擴建在安徽省的生產和創新中心;寶馬也計劃投資25億歐元擴大在瀋陽的生產基地。德國之所以會擴大對華布局,主要還是擔心日後若中國對歐盟課徵報復性關稅,勢必會增加其輸華汽車的成本。由於中國是德國汽車的主要市場之一,短期內也難以尋得替代市場。為了維持獲利,許多德國汽車大廠不惜冒著地緣政治的風險,加大對華投資。

雖說歐盟目前已對中國的電動車課徵臨時反補貼稅;而中國除了向WTO提出申訴外,也對歐洲展開了數項反傾銷調查。但歐、中的經貿衝突未來是否會進一步升級,仍有待觀察。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歐盟並非單一國家,而是由歐洲多國組成的政經聯盟,主要核心成員為德國、法國等。由於各會員國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狀況不一;因此,歐盟不論採取何種經貿政策,都不一定有利於所有成員,這也是為何德國多次反對對華課稅的原因。此外,德國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關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汽車外,電子產品與技術,以及機械和化學品都是德國對華出口的重要產品。雖然抗中已是歐、美政界的主流意識,但目前歐盟內部對中國產品課稅的立場仍存在許多矛盾,相較於美國對中國電動車課徵的100%關稅,歐盟此次的臨時反補貼稅更較具試探性意味,而歐盟對華的經貿去風險(de-risk)戰略,依舊面臨不少挑戰。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The Economist,2024年7月11日;Euronews,2024年8月9日;Financial Times,2024年8月13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