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經濟安全戰略的機會與挑戰

發布日期:2024-09-16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去(2023)年表示,美國長年依賴自由市場機制,削弱了國家安全。他認為,以經濟互賴為基礎的全球化,催生了當代的全球供應鏈;但這樣的互賴關係,讓美國對全球供應鏈過度依賴,已成為它國對美國施加壓力的工具。蘇利文強調,自由市場固然有其優勢;但過去美國推動的經濟自由化並未能實現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反而讓國內產業逐漸空洞化,並使崛起中的對手(如中國)透過融入自由貿易體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甚至讓美國的對手透過全球供應鏈威脅美國的安全。

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局勢日漸緊張,各國在處理經濟和國家安全問題的界線上也逐漸模糊。如今,國家安全已不再侷限於戰爭和恐怖主義等傳統議題,而是延伸至更廣泛的經濟和環境層面,如糧食、能源、通膨及氣候變遷,這些都已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要素。在這趨勢下,為抑止中國在軍事及科技上的崛起,川普在2018年展開了美中貿易戰。然而,美中兩國經濟早已密不可分,要徹底解除雙方互賴關係,勢必會令美國付出高昂成本。因此,拜登政府採取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去風險化」(de-risking)戰略,即在保護國家的經濟安全同時,也致力促進經濟成長和技術創新。這表示,政府需在不損害經濟成長的前提下,制定對策來化解他國的威脅,並協助解決如氣候變遷等全球性問題。

雖然拜登近年不斷對華實施出口管制,也提高對關鍵產品的關稅,試圖擺脫對華經濟依賴,但《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認為,華府目前仍沿用冷戰時期的思維來看待美中關係,且缺乏一致性的經濟安全戰略。此外,美國也缺乏單一機構來統籌經濟安全政策。目前華府都是藉由商務部、美國貿易代表署等機關來對華進行經貿管制,但這可能無法有效整合政府的資源。《外交事務》建議,華府可借鑑日本和歐盟的經驗,來改善本身的經濟安全體制,以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經貿中,增強應變能力。

過去兩年,拜登政府經常引用冷戰時期的法律來維護美國的經濟安全。然而,這些機制大多都難以適用當前複雜的全球經貿環境。冷戰期間,二戰剛結束,冷戰格局下,蘇聯百廢待舉。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獨強,獨斷獨行,幾乎沒有任何障礙。但隨著柏林圍牆倒塌,美國作為自由主義霸權的影響力遍及世界,資本和商品自由流動的自由貿易原則,成為全球經濟的核心原則。當時,大部份華府官員都認為,擴大各國的經濟互賴,不僅能促進彼此繁榮,還能鞏固全球安全。因為國與國間可利用比較優勢,將彼此的生產效益最大化,也能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基礎,帶動其經濟成長;再者,由於各國在經貿上高度鏈結,使得國際衝突可以用更和平的方式解決。在這思維下,華府放寬了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管制,同時也因為國內營運成本提升,許多美企先後採用外包,將製造業移轉至外國(尤其是中國及東南亞)發展。

不過,這種策略也伴隨著一些隱憂,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製造業外移。當企業追求成本效率進行跨國布局時,由於生產動能大量遷移海外,就使得本國的工業基礎逐漸流失。此外,當各國的政經融為一體,彼此產生經濟互賴後,從而形成一種「集體經濟安全」關係,也可能會受到突發性的國際事件影響,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COVID-19疫情和俄烏戰爭。

資本的自由流動雖然促進了全球供應鏈發展,但也創造了新的地緣政治挑戰。如今,美國正面臨高度互賴且擁有多重不確定性的國際經貿局勢。雖然華府採取「小院高牆」戰略,但《外交事務》認為,美國政府需加強瞭解全球經濟和創新知識,才能精確將關鍵產品和技術劃入管制範圍。這需先廣泛蒐集市場情報,再和各部門共享資訊,最後制定對策因應。然而,美國政府目前尚未設立一個專責機關,來統籌整體經濟安全政策。因此,《外交事務》建議,政府應要有創新想法和專業知識,並吸引更多供應鏈、全球金融、資訊科技等人才進入施政團隊。另一方面,美國應成立一個「經濟安全委員會」,利用政府內部資源,扮演協調各部門經濟安全政策的樞紐角色。

此外,《外交事務》也建議,美國可參考日本的經驗。隨著經濟安全問題日益加劇,日本也調整了政府體制,並在2021年首次在內閣中設立「經濟安全大臣」,於隔年推出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將「促進經濟安全」列為核心目標。同時,日本政府也賦予相關部門法律權限,動員全政府力量,並撥出約70億美元的預算,致力減少供應鏈依賴,促進關鍵領域的創新。由於擁有專責的經濟安全機構,使得日本在協調國內經濟目標與國際安全時,能比其他國家更加順暢。此外,日本也透過全球合作來保護其經濟,這讓日本未來在應對中國的挑戰時,能獲得更廣泛的支持。除了設立主責機構外,《外交事務》還建議美國可參考歐盟,制定一個全面性的經濟安全戰略。目前歐盟正研發一套評估工具,來判斷特定貿易關係的風險等級。透過這項評比系統,未來歐盟可在低風險領域,繼續推動貿易與交流,而在高風險領域中,也能思考如何更好維護自身利益。如此一來,便可提供決策者更多彈性的做法,減少全球經濟動盪。

此外,歐盟也通過新立法來應對日益增長的經濟安全威脅。這些法律將使整個歐盟能用共同貿易政策,來面對外部的經貿威脅。相對於美國大刀闊斧的關稅措施,歐盟更聚焦在經濟成長和國家安全間取得平衡。可即便如此,歐盟仍面臨著不少挑戰。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指出,儘管歐盟在機械工程和先進製造領域仍保持全球創新領先的地位;但在資本投資、研發和生產力成長上,已經落後多年。此外,歐盟也缺乏足夠的資金來落實戰略部署。在貿易風險上,有報告指出,歐盟有近三分之一的關鍵產品是來自中國,其中在醫藥、化學品、稀土等原物料中更高達90%是依賴中國進口。由此可見,歐盟在去風險化的道路上,仍充滿許多挑戰。唯一不變的是持續提升本身競爭力,才能有效降低風險。

隨著美中關係日漸緊張,美國不惜投入巨資來維持在先進技術和關鍵產品的領先地位。此時,如何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提升經濟韌性和競爭力,成了華府重要的考驗。此外,美國近年也不斷擴大參與印太事務,期望深化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以抑制中國的擴張。但由於許多印太盟友都和中國有密切的貿易往來,當美國希望這些國家協助對華進行經濟圍堵時,他們也會擔心遭到中國反制,因而躊躇不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就建議,美國可取消綠色技術關稅,並和其貿易夥伴共同制定關鍵技術的關稅稅率。此外,美國也可加強盟友間的監管合作,統一標準和法規,減少貿易壁壘,促進產品標準和認證機制。在供應鏈安全方面,美國則可持續加強與盟友的關鍵供應鏈規劃,透過政府和企業合作,建立或調整現有的生產據點,以強化供應鏈韌性。

總體而言,相比冷戰時期,如今的國際經貿格局更具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美國的競爭對手也不是昔日的蘇聯,而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中國。許多專家認為,中國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已趨近美國(部份領域更是超越)。在這情形下,美國若繼續沿用冷戰時期的思維,將經貿政策武器化,恐難以在這場博奕中勝出。因為即便面臨美國的關稅重拳,中國近年仍不斷加強對東南亞、墨西哥等國的投資,利用這些國家輾轉對美輸出商品。此舉既能規避美國的重稅,又能強化在這些國家的經濟影響力。不僅如此,中國也致力提升和非洲的經貿關係,並承諾未來將提供非洲國家約500億美元的金融支持。當中國積極爭取南方國家的支持時,勢必會影響美國的經濟圍堵戰略。因此,如何在兼顧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尋找新的出路,將是華府不得不思考的重要問題。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3年10月19日;Brookings,2024年9月3日;CSIS,2024年7月】


回上頁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