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美國貿易政策的實質影響

發布日期:2024-09-23

美國曾和多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以降低關稅壁壘、開放市場准入等方式,加強國際經貿鏈結,鞏固其世界霸權地位。部份支持者認為,降低關稅可為美國帶來宏觀的經濟效益,並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然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卻表示,貿易協定為美國創造的實質效益,仍有待觀察。

《外交政策》分析,一般而言,政府單純透過簽訂貿易協定來改善經濟的可能性非常低。因為開放市場等於國內外自由競爭。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一些保護主義者可能會對政府施壓;此時美國就必須提供足夠的誘因,才能說服它國簽訂貿易協定。其次,許多國家在簽訂FTA時,都會針對廣大商品給予低關稅(或免稅)的承諾;但《外交政策》指出,這些產品大部份都已是免關稅或接近免稅。因此,這種承諾實際上對美國的經濟發展助益不大。此外,即便一份FTA能給予它國98%產品免稅優惠,但若剩下的2%是它國主要出口產業卻未被豁免關稅的話,也無助於該國的經濟成長。《外交政策》認為,貿易協定雖能取消部份關稅,也能創造一些就業機會,但其實質效益並非外界所想像般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現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指出,比起關稅,他們更希望政府能透過貿易協定,改善行政流程和貿易法規,而非關稅。但這難度頗高。因為關稅通常是一國的貿易談判部門在主導協商,而對於行政流程和貿易法規,因權限關係,較難涉及。此外,相較於關稅,貿易法規因牽涉到更廣的層面,使其更難和它國達成共識。許多企業也希望透過貿易協定,優化行政流程,提高通關效率。但《外交政策》認為,貿易協定僅能輕微調整流程,難以大幅簡化程序。事實上,大部份的貿易協定,包括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主要都再建立原則,來防止成員國操縱自由貿易的規範;但針對各國的細部行政流程較少著墨。

然而,隨著美中衝突加劇,美國近年貿易政策的核心也從過往的自由貿易,轉向保護主義發展,勢必會對美國經濟產生新的影響。近年來,由於華府意識到過去推動的經濟自由化並未能實現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反而讓國內產業逐漸空洞化,造成大量就業機會流失。因此,美國現在決定摒棄自由市場規則,改採激進的產業政策和貿易措施,這也讓「經濟民族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重新復甦。為重振美國的製造業,華府一方面不斷鼓吹「回流生產」(re-shoring),並釋出巨額補貼,吸引製造商回美發展;另一方面也對中國在特定領域加重關稅,期望盡早擺脫對華經濟依賴。

不過,有專家認為,美國的高關稅很可能會導致美國消費者失業和成本上升。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引述布魯金斯研究所專家分析,根據最新研究,川普和拜登的關稅措施已造成美國14~27.5萬個工作機會流失。川普在任內對中國鋼鐵和鋁徵收高額的關稅,或許能保護美國鋼鐵業一些工作機會;但使用中國鋼鐵的企業就必須支付更高的價格,這導致這些公司最後都減少產量,甚至縮編。此外,由於關稅成本最終都會轉嫁給消費者,因此專家估計,美國家庭每年將會因此增加數百美元以上的支出。美國稅務基金會(Tax Foundation)更指出,川普的關稅措施已讓美國民眾損失了約800億美元。可即便如此,川普仍未放棄關稅武器,甚至在競選中多次提到未來將對中國所有商品課徵60%關稅,以及對全球課徵10%普遍性關稅。經濟學家擔憂,這可能會為全球貿易帶來毀滅性的衝擊,進而引發經濟衰退和通膨上升。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指出,川普主要都是以關稅作為談判策略,迫使競爭對手讓步。然而,在他課徵高額關稅後,美國一些主要貿易夥伴也採取報復性的關稅反制,包括歐盟、中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印度。專家預測,倘若川普未來對全球貿易夥伴課徵關稅,類似的報復循環很可能會再次上演。2023年美國對中國的進口總額約4,270億美元,但對其他貿易夥伴的進口總額卻高達了2.7兆美元。因此,如果川普未來採取更激進的關稅政策,勢必將對美國及全球經濟造成更大的衝擊。

關稅提升只會促使物價上漲,短期內或許能吸引部份製造商回流;但由於美國的經營、人力成本高,這將使物價持續居高不下,並可能引發新一波通膨。而為了抑制通膨,美國聯準會則可能再次升息,但這會提高企業的貸款成本。最終,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採進行縮編或其他保守策略,從而更不利於美國的經濟發展。

總體而言,貿易是各國進行外交談判的常用工具之一,但在面對地緣政治衝突時,貿易政策就很容易變成政府對抗競爭對手的手段。因為各國可採取不同的貿易措施,除了限制對手獲取關鍵技術或資源外,也能提高對手國家的關稅,迫使該國供應鏈撤出,削弱對手的經濟實力。值得思考的是,美國的貿易政策從過去的自由經濟到如今的貿易保護,這些轉變最終會對美國或全球經貿帶來什麼影響?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Policy,2024年8月11日;NPR,2024年8月24日;New York Times,2024年8月27日】


回上頁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