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政策對美國的啟示

發布日期:2024-10-21

歷史上,美國多位總統都曾嘗試透過產業政策,來重振本土的汽車、太陽能板、電信設備產業,但都無法取得顯著成果。主因在於,美國的人力和營運成本相當高昂。即便華府有提供補貼,但對許多企業而言,在海外製造的成本仍遠低於國內生產。因此,過去不少美企都選擇赴中投資。此舉雖能擴大企業獲利,但同時也讓美國製造業逐漸空洞化。如今,隨著國際政經局勢轉變,產業政策再度回歸。華府也不斷釋出高額補貼,期望振興美國的製造業和科技業。但部份人士認為,單憑補貼可能不足以支撐整體產業發展。《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認為,華府可借鑑部份中國的產業政策,來修正自身政策的失誤。以下共可分為四個部分:

 

  1. 政府補貼應以提升企業競爭力為主

專家分析,中國政府的補貼措施能促進本土企業競爭。一般而言,中國的產業政策主要是利用國家權力,調動政府和銀行的全部資源,投入欲扶植的產業。在中央政府制訂好產業政策的方針後,會交由地方政府負責資金籌備和執行工作。此時,各省級政府就會為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和廉價土地,來鼓勵私營企業相互競爭。

然而,在激烈的競爭下,雖能迫使外國競爭對手退出中國市場,但也可能導致產品價格下跌。這時,中企便會依靠政府貸款來維持生計,同時轉向出口以增加收入。目前,中國正向全球低價輸出太陽能板、電池和電動車等綠能產品,這也讓一些美國本土太陽能公司認為,《降低通膨法案》的補貼,不足以建立一個能與中國抗衡的替代產業。此外,即便有政府補貼,也不一定保證該產業能發展成功。有研究指出,儘管中國在半導體設計和製造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的補貼,但在先進晶片的製程上,仍是落後台積電五年。

從中國的產業政策中可看出,單靠補貼恐難以帶動整體產業發展,最重要的還是需促進企業競爭。專家建議,華府在思考產業政策時,應擴大補助和稅收優惠的受益對象,若只讓少數公司受惠,未來可能會使其演變成壟斷企業。

 

  1. 政府應提供市場承諾

目前,美國在貿易或產業政策上均走向保護主義。此時,內需市場就變得格外重要。因為當華府建立關稅障礙時,對手國家也會對美實施對等關稅,從而對美國製造商造成壓力。華府應對國內廠商提供市場承諾,以維持企業獲利。然而,許多美企認為政府並未兌現其承諾。部分美國紡織製造商就表示,拜登政府在疫情期間,曾承諾會購買美國製造的口罩與其他個人防護裝備;但當廠商完成生產時,聯邦機構卻選擇購買價格較低的中國進口產品。

相對而言,中國就能將其龐大的內部市場與外部區隔,以降低保護主義的衝擊。自川普展開美中貿易戰後,中國就專注強化國內半導體設計和製造設備的廠商,以確保中國的科技產業能在美國的出口管制下生存。而在電信製造領域中,北京也提供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為華為和中興通訊創造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用來支付國際競爭所需的研發和自動化成本。

 

  1. 政府應建立整合政策機制

有別於中國政府的中央集權,美國的產業政策主要是由各主管機關負責。美國商務部主責半導體產業扶植計畫;能源部、財政部、國稅局和其他機構,則負責制訂潔淨能源的激勵措施;國防部則管理涉及晶片和通訊技術的項目。部份人士認為,美國的產業政策缺乏統籌機制,導致多頭馬車,無法有效整合各方資源。相對地,中國的產業政策則是由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導,該委員會會綜合研究並擬訂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進行總量平衡。

在民主體制下,美國設有眾多政府部門,各機關都會針對其主管領域,獨立規劃與管理。然而,制訂一國的產業政策並非僅單純考量經濟發展,當中更牽涉到政治、外交、社會、能源、財政等多個層面。因此,專家建議,華府應建立一套政策整合機制,來協調各部門的資源與意見,從而提升制策效率。

  1. 條件式開放外資,提升技術發展

除了補貼外,中國也積極吸引外資,鼓勵外國企業赴中設廠,希望從中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雖然部份手法較具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目前在電池、電動車和其他綠色技術領域,都已處於領先地位。因此,專家建議,華府與其全面禁止中企赴美投資,不如採用權衡風險與回報的方式,有條件地開放中國企業進入。而且,為掌握中國的先進技術,美國也可要求中企在申請投資許可時,提供美方獲取技術的權限。事實上,眾議院先前就已通過了一項措施,要求TikTok公布演算法或將應用程式出售給美國企業,否則將禁止該軟體在美使用。透過這樣規範,美國除了可掌握中國的最新科技外,更能平衡中國竊取美國技術的風險。

 

隨著美中科技戰升級,雙方正積極加強彼此的創新生態系統,期望提升先進技術的研發實力。對美國而言,這場科技競賽的關鍵挑戰,無疑是中國在全球人工智慧(AI)領域的地位。美國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在今(2024)年7月舉辦了一場研討會,深入探討中國AI產業在中美技術競爭中的挑戰,以及北京未來對AI技術發展的方針。會中討論到,中國推動AI的動機主要集中在提高工業效率。鑑於當前的經濟低迷和少子化困境,中國在研發新技術時,會傾向將AI科技轉化為經濟生產性應用。因此,中國正致力輔助國內製造業進行自動化升級。自2017年以來,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就增加了約13%,這意味著,機器人技術很可能會成為中國當局優先推動的領域。

事實上,在受到美國的科技封鎖後,中國政府早已投入龐大資源,扶植國內晶片生產,雖然製程技術尚未能超越臺灣,但對美國來說,中國的科技潛力仍是不容忽視。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就分析,隨著時間的推移,拜登的出口管制並沒有改變中國在該領域的發展,反而加速了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發速度。一般而言,中國在應對華府的出口管制有兩種方案。一是尋找美國以外的替代技術;二則是繞過美國,自行開發新技術。然而,無論哪種方案成功,都很可能會導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擺脫對美國的依賴,這將不利於美國的科技產業發展。目前,中國在先進封裝領域,正繞過西方管制,獨立開發新技術。CSIS認為,美國的出口禁令短期內確實能阻礙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但長期來看,這可能會為美國產業造成更大的成本。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Policy,2024年4月11日;Atlantic Council,2024年9月18日;CSIS,2024年10月15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