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2024美國大選的產業政策因素
發布日期:2024-10-28
美國總統大選已進入最後倒數。回顧川普和賀錦麗先前提出的政見,基本上都聚焦在如何提振美國經濟發展和重塑本土製造業,無論共和黨或民主黨,都致力爭取勞工及中產階級的支持。事實上,自川普提出「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政策後,拜登也在任內提出「新華盛頓共識」(New Washington Consensus),兩屆政府都試圖透過保護主義來遏制中國的經濟崛起。此外,華府也不斷擴大投資與支出,並祭出一系列補貼政策,來重建美國國內製造業。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2018年富士康赴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投資案。當時川普以「世界第八大奇蹟」來稱呼這項投資,並承諾富士康將投資10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13,000個就業機會。如此龐大的投資案,也讓外界一度認為是重建美國製造業的領先指標。
做為蘋果(Apple)的代工大廠,富士康備受業界肯定,加上該司當時計畫在威州生產液晶顯示器(LCD),也讓許多美國民眾更加期盼川普兌現其恢復美國工業實力的承諾。該投資案獲得威州30億美元的稅收補貼,再加上地方政府其他的獎勵措施,總補貼金額達到近48億美元,是該州歷史上最大的企業補貼案。然而,自2019年起,這件投資案卻逐漸停滯,甚至一度出現中止生產的傳聞。雖然富士康多次出面闢謠,但迄今,該園區仍未實現預期的雇用目標,許多廠房也經常閒置,這也讓威州民眾開始質疑華府的產業政策是否能帶來實質效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就認為,由於威州是全美第二大的製造業重鎮,且兩位候選人也將重塑美國的製造業,做為經濟政策的核心,因此當地選民就成為了這場選戰的決勝關鍵,他們的選擇也決定著美國未來貿易和產業政策的走向。
眾所周知,川普和賀錦麗的經貿政策截然不同,各界對兩位候選人的政見也褒貶不一。川普曾多次宣稱,未來當選後將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20%的普遍關稅,並對來自中國的商品課徵高達60%的關稅。他認為這將能保護美國的就業和製造業,同時也能刺激國內生產,減少對外國商品的依賴。乍看之下,此舉雖能迫使外企赴美生產,但同時也可能會伴隨著高昂的代價。《時代雜誌》(Time)就指出,在川普前一個任期內,曾以國家安全為由對鋼鐵和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然而,隨後就引發加拿大和歐盟對美國農產品課徵報復性關稅。
專家分析,在經濟上,川普的新關稅政策很可能會導致貿易夥伴採取反制措施,對美國徵收對等關稅,從而引發新一波貿易戰,損害雙方的經濟;在政治上,則會讓美國和各國產生政治衝突,提高全球地緣政治緊張的局勢。另一方面,外界也擔憂高關稅未來可能會再度引發通膨。不過,川普卻聲稱,他的關稅政策將重振美國製造業,並創造更多工作機會,降低通膨和美國家庭的生活成本。他認為,關稅是由外國生產商吸收,因此成本上漲並不會影響到美國民眾。但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進口商會將關稅成本轉嫁到下游;換言之,關稅的重擔最終仍會落在美國消費者身上。
除關稅外,為刺激經濟成長,川普也主張降稅。他在競選中多次提到,他計劃把企業稅從21%降低至15%。此政見雖深獲美國中小企業支持;但分析人士預計,這可能會使美國債務在十年內增加5.8兆美元。
相較川普鮮明的關稅立場,賀錦麗的經貿政策卻似乎不太明確。外界大部份都認為,她會繼續推行拜登對華的針對性關稅,並延續現行補貼措施,藉此支持美國製造業發展。在「拜規賀隨」下,很多選民會從美國當前經濟狀況,思考是否支持民主黨繼續執政。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即指出,日前有23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認為,賀錦麗的經濟政策將能改善美國整體的投資、就業、永續性、韌性和公平性。事實上,美國聯準會已開始降息,觀察9月份的經濟數據,可發現就業率正持續上升,薪資也在同步成長,且零售業績也保持強勁。從上述趨勢來看,美國的經濟正在穩定發展。
此外,賀錦麗也表示支持拜登的產業政策,並鼓勵企業投資威州。由於美國商務部已將該州指定為《晶片與科學法》下,31個首批科技中心之一。這也讓許多企業重新關注到這塊製造業重鎮。《外交政策》指出,今(2024)年5月,拜登宣布微軟(Microsoft)已在威州投資33億美元,建立一座人工智慧(AI)數據中心,預計將創造2,000個工作機會。隨著新投資湧入該地區,兩黨候選人也不斷宣傳成功案例,爭取當地選民支持。然而,基於富士康的前車之鑑,如今威州的選民對任何政黨的經濟承諾,也從樂見其成轉為保守。
若單純從政策方針分析,川普減稅、擴大關稅、放寬企業法規等主張,較傾向「發展型政策」。由於政府減稅及鬆綁法令,使得企業降低營業成本,從而增加盈餘。倘若企業未來將這些資金投入到產品研發、擴充生產等,在周而復始的循環下,就有機會帶動整體經濟發展。不過,此舉也會導致政府稅收減少,不得不降低社會福利支出。而賀錦麗則恰好相反,她曾提議將企業所得稅從21%提高到28%,並推動中低收入美國人的減稅。此外,她也承諾會將部份稅收投入兒童和老人的照護上。從受益族群來看,賀錦麗較主張「分配型政策」。不過,由於增稅會提高企業的經營成本,因此有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投資意願。雖然《降低通膨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都有提供稅收抵免優惠,但並非所有產業均可適用。
整體而言,無論是川普或賀錦麗,兩者都希望將過去美國流失到海外的製造業,重新回流到本土發展。尤其在經歷過疫情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後,為降低因外在因素造成的供應鏈斷鏈,華府兩黨也走向「經濟民族主義」,追求經濟自主。因此,「產業政策」自然成為這種意識形態下的產物。然而,即便華府不斷促使外企赴美投資,但對一般美國民眾而言,最重要的並非政府成功吸引到哪家知名企業來當地設廠,;而是這些企業最終能否成功落地,並正式投入生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際兌現政府提出的「增加就業機會」承諾。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Policy,2024年10月10日;Time,2024年10月22日;CNN,2024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