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正重新定調去風險策略

發布日期:2024-11-04

近年,由於國際政經局勢的轉變,各大經濟體正積極打造供應鏈韌性,並設法降低對外經濟依賴,以減少因地緣政治產生的斷鏈風險。為此,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Gertrud von der Leyen)於2023年3月提出「去風險化」(de-risking)概念,期望建立歐洲的自主供應鏈。然而,由於歐、中經貿關係錯綜複雜,加上過去不少歐洲企業擴大對華投資,如此根深蒂固的貿易鏈結,也為歐盟的去風險工作增添許多挑戰。可即便如此,這並未影響歐盟截斷對華經濟依賴的決心。事實上,歐盟已自今(2024)年10月30日起,對中國進口電動車課徵為期五年、7.8%~35.3%的平衡稅。《歐洲新聞台》(Euronews)指出,歐盟執委會在經過近一年的反補貼調查後,認為中國政府對國產電動車製造商給予巨額補貼,使中國製電動車可以透過低廉價格搶佔歐洲市場;並以不公平貿易的手段,威脅歐洲汽車產業的發展。

隨著極端氣候加劇,各國致力追求淨零減碳,電動車產業在全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關稅外,歐盟也採取更多措施,來確保稀土供應的穩定。《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德國現已成立一個10億歐元的原物料基金,支持該國的稀土礦產業發展,期望藉此降低對華稀土依賴。一直以來,德國高度仰賴中國的稀土進口。據統計,在2022年1月至11月間,德國約66%的稀土都是自中國進口;其中有75%是常用的稀土原料如鑭、釹、鉕和釤等。而鈧和釔,更是高達近95%。德國工業聯合會(Bundesverband der Deutschen Industrie, BDI)表示,如果德國無法從中國獲得這些原物料,全國的工業乃至整體經濟都將遭受嚴重損害。雖然德國本身擁有稀土資源,但因為加工的成本高昂,再加上部份民眾反對在境內設廠,導致德國長期以來都選擇向中國進口悉土。然而,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德國政府也開始減少對中國的稀土依賴。日前成立的基金,正好能為德國國內稀土礦產業發展提供後盾。

對德國產業界而言,這筆基金無疑是一支強心針。由於中國的稀土價格非常低,以致西方企業長期都難以與其競爭。而這項基金,正好可幫助德國企業起步。德國工業聯合會認為,雖然德國的稀土尚未能自給自足,也仍需進口;但這項資金可先提振國內的稀土加工業,進而讓歐洲逐步降低對華礦物依賴。隨著稀有礦物的戰略價值日漸提升,做為最大稀土蘊藏國的中國,未來預計也會採取更多支持性的措施,擴大礦物生產。《外交政策》認為,若德國的新原物料基金成功幫助國內產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加速回收原物料利用的話,除了能減少碳排外,也能降低德國遭受它國經濟牽制的風險。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供應鏈任性的維持與避免貿易依賴武器化,已成為各國對外政策的重要指標。而歐盟在經歷俄羅斯能源脅迫後,不僅意識到自身供應鏈的脆弱;俄羅斯的狀況更讓歐盟警覺到相關對華經濟依賴的高風險。然而,歐盟也深知短期內與中國經貿脫鉤,不但不切實際,更可能損及自身經濟。為此,歐盟近期對多項中國產品展開貿易救濟調查及課稅。一方面,是透過針對性產品的課稅,減少對成員國造成經濟震盪;另一方面,則可保留與中國的談判空間,避免貿易戰升級。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就認為,增強對華抵禦能力,已是歐洲的當務之急。不過,這並非代表歐盟要全面切斷對華往來,而是應採取更深入和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工具,在不損害自身的經濟發展下,管理與中國互動的風險,並將其相關思維,置於歐盟對華政策的核心。墨卡托中國研究所建議,為避免歐盟各國在制定與中國相關的經濟安全政策上產生分歧,歐盟執委會可加強和成員國溝通,共同建立對華政策的框架。

整體而言,為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和供應鏈的脆弱,歐盟正逐步實施「去風險化」策略。在減少對中國的關鍵依賴同時,也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相比美國的關稅措施,歐盟的對華政策更具針對性和具體性。這也顯示出歐盟在全球局勢中追求經濟安全的決心,也反映出歐盟在不損害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探索穩健且具前瞻性的貿易政策。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Euronews,2024年10月30日;Foreign Policy,2024年10月10日;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2024年10月31日】


回上頁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