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該如何跨越地緣經濟障礙?
發布日期:2024-11-25
俄烏戰火尚未平息,加上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脅迫,歐盟正面臨嚴峻的地緣經濟挑戰。川普的全球關稅政策,更是讓歐洲委靡的經濟雪上加霜。為了克服這些挑戰,歐盟近年制定了多項政策,例如建立應對他國經濟脅迫的機制,以及提升歐洲潔淨能源的自主供應鏈等。可即便如此,歐盟仍存在內部失調的問題。由於成員國的錯綜複雜利害關係,使得歐盟在處理地緣經濟議題時,經常發生內部分歧,導致難以實行有效的制裁行動。《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建議,歐盟可整合各成員資源,透過集體監管力量,建立一套「歐洲經濟安全網絡」,並匯集各國的經濟安全機構,共享經驗及協調政策。
事實上,過去歐盟曾利用出口管制等手段,來維護經濟安全。然而,成效卻無法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在於成員國間缺乏共識,無法確定具體實踐方式。這點可從日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課徵平衡稅的表決看出端倪。由於中國電動車產能過剩,加上該國政府巨額補貼,使得大量廉價電動車輸歐,嚴重衝擊歐洲汽車業。為了遏止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歐盟經過一年多的調查後,在今(2024)年年底進行課稅投票。法國、義大利、立陶宛、波蘭等10國均表示贊成;德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5國反對;而比利時、捷克、希臘、西班牙等12國則選擇棄權。雖然歐盟最終通過了課稅裁定,但也讓外界看到了歐盟嚴重的內部分裂問題。
即使歐盟能在某些問題上達成共識,但多數政策卻依舊依賴美國的資源與支持。考量川普主張孤立主義,這將使得未來歐盟和美國在一些關鍵議題上的政策目標,可能會有更多分歧。眾所皆知,川普已承諾未來將針對全球課徵10%~20%的普遍性關稅。這對歐洲而言,無疑是一大經濟擔憂。首當其衝的將是歐洲的鋼鐵、汽車、起司和葡萄酒等主要出口品。《The Conversation》認為,即便關稅不是直接針對歐洲商品,但如果川普決定對使用中國零件或技術的產品實施制裁,或迫使歐洲與中國經貿脫鉤,都會讓歐洲企業蒙受損失。由於歐洲經濟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中國也是歐洲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歐洲又主要從中國進口電信設備、電氣機械以及自動資料處理機。對中國的主要出口產品,則為汽車、藥品和各種機械,這些都被美方認定為關鍵領域。所以,一旦美國確定在重點製造業或高科技產業禁止使用中國零件與技術,而歐洲仍在繼續使用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遭到美方實施封鎖切斷供應鏈,或開啟新一波的貿易制裁。這些都會讓歐洲經濟雪上加霜。
此外,《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也分析,倘若美國對歐徵收10%關稅,可能會導致歐盟對美出口下降近三分之一。由於歐洲非常依賴出口貿易,且其最大經濟體德國,已面臨經濟減緩和債務上升的問題。若川普擴大保護主義,歐盟經濟勢必會大幅衰退。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在歐盟國家中,德國是迄今為止對美最大出口國。2023年出口商品價值達1,718億美元。川普的關稅上漲,可能會導致這些出口急速下滑,預計對汽車和製藥產業影響最大。
即便歐盟能成功克服美國的挑戰,採取適當制裁來維護經濟安全,但具體執行仍由各國負責,而各國的執行機構不一,且採用的工具和標準也各不相同。如此複雜的體系,也為歐盟成員間的合作增加了許多困難。
不過,雖說歐盟是由多國組成的政經聯盟,在各國利益條件不一的情況下,時常讓各國難以凝聚共識,但這並不表示其無法團結一致。事實上,歐盟多次將自身的多樣性轉為優勢,再透過高效的網絡型執行系統,在許多領域取得成效。例如,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目前正運作一個由歐盟成員國內50個國家機構組成的去中心化網絡。該機構整合了全歐盟的科學專業知識,並作為企業在藥品許可方面的單一聯繫窗口,來確保歐盟藥品的一致性和統一標準,同時也保留部份自主權給成員國。為此,《外交事務》建議,歐盟可參照EMA在醫藥領域的模式,於經濟領域建立一個歐洲經濟安全網絡,匯聚來自成員國的代表和專家,集中知識與專業技能。此舉不但能促進成員間的訊息交流,更可以改善彼此的政策溝通。不僅如此,該網絡還能做為企業的一站式服務中心,提供相關法律資訊,幫助企業避免觸犯制裁的行為。也就是說,該網絡雖然無法完全解決成員間的政治分歧,但至少能夠幫助其確立統一的制裁執行標準,來確保成員國的權利不會受損。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經貿局勢下,如何維護「經濟安全」已成為各國主要關注的焦點。歐盟本身的多元性,也經常被對手利用作為分化其成員的途徑。然而,倘若歐洲能充分利用此特性,建構一個強大且獨特的經濟安全網絡,將弱勢轉變成優勢,將能進一步凝聚共識,形成對抗經濟威脅的強大後盾。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4年11月14日;The Conversation,2024年11月7日;The Washington Post,202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