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低迷 有助美國重組全球供應鏈
發布日期:2024-12-31
自2021年房地產崩潰後,中國的經濟成長開始放緩。由於新建案驟減,影響到鋼鐵、水泥、家居和家電等上下游產業,導致民眾消費支出大幅下降。同時,地方政府債台高築,也讓中國各地基礎建設投資減緩。此外,北京在COVID-19大流行時實施清零政策,讓各類經濟活動受阻,進一步加劇中國經濟困境。儘管在疫後,內需和民生消費略有回升,但整體復甦的幅度仍是有限。
中國的振興經濟計畫
《德國之聲》(DW)指出,中國政府近日完成年度經濟會議,並宣布明(2025)年將聚焦「擴大內需」和「提高投資效率」兩大施政重點。同時,也採取適度的量化寬鬆政策,包含降息和增加政府借貸以提振國內經濟。然而,有專家認為,「房地產」仍是促進中國經濟成長的核心。因為房地產市場涉及的上下游產業相當廣泛,當房市低迷時,會導致經濟大規模下滑,甚至影響地方政府財政。換言之,欲將中國經濟從投資型的成長轉向其他模式,並非一蹴可幾,且目前當局祭出的刺激消費方案,也難以有效提高民眾所得,進而無法推動消費成長。
事實上,中國一直是投資導向的經濟體,也是全球最大的投資來源地(約占28%)和製造業總生產地(約占35%),但占全球消費僅有約12%,這意味著,中國的內需經濟遠不足以吸收其生產量。為了推動經濟成長,中國近年將國內過剩的生產輸往全球,但此舉也為各國產業帶來巨大衝擊,許多國家先後對中國提出貿易救濟,如歐盟對中國的電動車反補貼案。隨著各國致力減少對中國的經貿依賴,《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建議,美國此時可利用在全球消費和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加強和盟友合作,提高「去風險化」(de-risking)策略的成效。
《外交事務》分析,過去幾年,中國不斷擴展出口市場,尤其是東南亞,表面上看似降低自身對美國的市場依賴;但實際上,卻僅是將中國商品由第三國中轉後銷往歐美。此外,不少中企也正加大對海外投資,在墨西哥和越南等第三國建廠,以規避美國的關稅。然而,華府現已意識到這問題,並升級對華貿易限制。隨著川普重返白宮,不排除美國未來將對中國祭出更強硬的關稅制裁,這勢必加速中國的外商流失。目前占中國出口總額30%的外企,正因國內需求疲軟而計劃將生產轉移至海外。倘若這種移轉效應持續發酵,可能會加劇中國經濟的挑戰。
中國傾銷衝擊,有助美國與盟友深化合作
在美中貿易戰起初,部份國家仍對中國經濟保有信心,也希望加強對華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發展。不過,如今中國正面臨嚴峻的經濟困境。為緩解產能過剩問題,不少中企對外國傾銷產品,導致不論歐美或全球南方國家,都深受中國低價進口產品的衝擊。《外交事務》認為,中國的經濟放緩不僅減少貿易夥伴和外資對該國市場的投資興趣,也讓歐盟等西方國家更容易和美國達成對華貿易限制的共識。因為如果不這麼做,美國對中的高額關稅將迫使更多中國的低價商品轉銷至這些國家。目前已有幾個七大工業國組織(G7)國家考慮採取關稅或預防性措施,避免中國的進口激增。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已揚言要對中國加課重稅。雖然此舉能降低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但若美國長期無法找到替代供應源的話,高額的關稅反而會導致美國物價飆升,並增加美國製造商的中間財成本,最終引發通膨。如果川普採取更激進的政策,對全球課徵普遍性關稅,也可能會引發各國對美實施報復課稅,進而導致美國國內需求大幅下降。《外交事務》認為,最理想的做法是以推動重組全球供應鏈為方針,並搭配適當的關稅手段。而非先制定關稅計劃,再調整其他策略來配合課稅。
中國反制,軟硬兼施
儘管中國面臨經濟困境,但北京仍有能力來因應美國的重組全球供應鏈戰略,如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外交事務》分析,中國央行可能透過讓人民幣貶值,進一步壓低中國的出口價格,從而保持出口競爭力。倘若中國商品價格持續下降,可能也會降低美國及其夥伴新建供應鏈來取代中國的誘因。雖然人民幣貶值,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資本外流,但對北京而言,這是短期內既能應對美國關稅,又能保護中國製造業的權宜之計。
除了貨幣干預外,中國也可能利用部份國家對川普貿易政策的不滿,來分化美國和盟友的關係。儘管這些國家正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措施,但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未來可能會導致美國和他國產生外交嫌隙。《政客》(Politico)指出,川普近日向歐盟發出新的貿易戰威脅,敦促歐洲各國購買更多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否則將面臨一系列關稅。歐盟執委會回應,歐盟和美國經濟深度融合,貿易和投資總體平衡。同時,歐盟也準備好和川普協商如何進一步加強雙方未來的合作。歐盟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美國大選後曾表示,歐盟可能會增加購買美國的液化天然氣。不過,歐盟駐美大使 Jovita Neliupšienė也曾提到,如果川普對歐盟進行關稅威脅,歐盟將會反制。實際上,自俄烏戰爭後,歐盟就已制定反經濟脅迫工具,來強化歐盟的貿易防衛;並授權歐盟執委會透過關稅或其他懲罰性措施,來反制外國的經濟威脅。雖然歐盟一直避免和美國爆發貿易戰,但若川普未來對歐盟課以重稅,在政治和經濟雙重考量下,不排除歐盟將對美國採取報復措施。
一旦美國和盟友間出現裂痕,中國就有機會以提供投資承諾、高科技合作(如電動車領域)、稅收優惠、關稅減免、放寬出口管制等誘因,來吸納這些國家。《外交家》(The Diplomat)引述中國專家分析表示,中國應採雙重策略,降低短期經濟風險、實現貿易多元化。同時,也加強和歐洲的經貿聯繫。特別是在歐美關係日漸惡化時,提升和歐盟的友好,將有助抵銷美國保護主義的衝擊。此外,中國也可為外資提供更多獎勵措施,以吸引國內經濟成長所需的資本。
如果上述手段失敗,中國則可能改採強硬態度,擴大對稀有礦物的出口限制,來打擊美國及其盟友的關鍵產業生產。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近日就宣布了禁止向美國出口鎵、鍺、銻等關鍵礦物。由於這都是研發軍武和科技應用的重要原物料,北京的出口禁令將嚴重影響美國淨零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中國目前生產了全球98%的鎵和60%的鍺,在稀礦供應中占主導地位。在資源不對稱的情況下,美企短期內欲擺脫對中國關鍵礦產的依賴,幾乎無計可施。
溫和的關稅政策,與盟友攜手重組全球供應鏈
短期內,中國的出口可能會持續成長;但長期來看,北京的貿易政策勢必將引發更廣泛的國際反彈。若美國期望重組全球供應鏈,爭取盟友的支持就至關重要。施加重稅短期內或許能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本質上將可能為全球帶來破壞性的影響。為了降低去風險的成本,《外交事務》建議,華府應採取溫和的關稅政策,並優化美國的投資環境。因為川普未來能否成功重建全球經濟秩序,很大程度是取決於美國能否建立更安全的製造業基礎,以及提供永續性的全球貿易承諾。
此外,面對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也建議,美國可制訂一套系統性方法,來判斷和中國貿易的各種風險,從而提出適當的對策。舉例而言,華府可根據中國的產能使用率和貿易順差的持續性,來判斷是否存在產能過剩。不過,即便中國真的產能過剩,美國也不需急於對所有中國商品課稅。因為有些領域是美國不參與競爭,或是對美經濟和國安風險較低的產業。在這些情況下,中國的產能過剩反倒能讓美國的工業和消費者獲得更便宜的產品。簡言之,就是透過系統性方法,來判定哪些和中國貿易的領域應受到限制,哪些可自由流動。
除了對中國貿易進行風險評估外,布魯金斯研究院還建議,美國應建立一套新的國際貿易體系。由於未來美國預計將減少中國的市場進入,因此需增加印度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進入,來減緩美國的經濟壓力。此外,美國也應避免疏離盟友和關閉各國市場進入。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中國發生貿易摩擦,如果美國此時能對中國制定一套全球一致的貿易規則,將能更有效解決中國出口補貼的問題,並讓美國在全球貿易上重現領導力。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DW,2024年12月13日;Foreign Affairs,2024年12月17日;Politico ,2024年12月20日;The Diplomat,2024年11月27日;Brookings Institution,2024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