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科技崛起對歐美的機會與挑戰
發布日期:2025-01-20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也變得愈加頻繁,不僅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嚴峻的挑戰,也對各國經濟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根據全球碳預算報告,2024年全球碳排量達到約416億噸,其中美國和中國的排放量就占了近40%。然而,雖然美中兩國都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在綠色科技競賽中,中國似乎更勝一籌。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中國在風力發電、太陽能板、電動車及鋰電池的製造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地位,並掌握了關鍵礦產的下游供應鏈,進一步鞏固在綠色科技的主導力。中國綠色產業的崛起,也已引起西方國家擔憂。首先,中國政府提供大量補貼,讓許多中企獲得價格優勢,並迫使西方競爭者退出市場,進而讓各國政府加深對中國的關鍵技術依賴。此外,中國從電動車到風力發電機等產品都內嵌了「智慧技術」,雖然能擴大使用效益,但也伴隨了一些資安風險。
事實上,中國的關鍵礦物投入遠早於世界各國。近年,隨著全球能源轉型意識提升,中國又進一步加碼綠色補貼、稅收減免,來促進國內淨能產業發展。2023年,中國的潔淨能源投資年增率40%,達到8,900億美元,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不僅如此,中國國內電動車的銷量也將超越傳統燃油車,甚至外銷全球。雖然當中存在一些傾銷或補貼等不公平貿易的爭議,但在技術與價格的性價比上,顯然已領先世界各國。為了在符合經濟效益下,實現淨零減碳,各國基本上都仰賴中國低成本的風力與太陽能技術。至於關鍵礦產方面,由於資源有限且開發成本高昂,以致許多先進經濟體更難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考量過度依賴的風險,《金融時報》認為,歐美有必要持續發展自身綠色供應鏈的多元化。然而,透過保護主義的手段來從中國手中取回主導地位,不但耗時費工,也無助應對全球氣候變遷。《金融時報》建議,西方國家可利用市場進入為條件,換取中國分享綠色科技的技術。與其全面阻止中國的綠能產品進口,不如透過更嚴格的技術檢測,來評估並移除易受威脅的關鍵零組件(如智慧技術等),減少國家安全的疑慮。
雖然中國目前占據全球綠色科技的關鍵地位,但其他國家在不同的淨零領域也有擁有技術優勢。舉例而言,歐盟在高端綠色經濟方面具有相當的競爭力,且在2020年發布的綠能技術專利數量也超過美國和中國。英國在離岸風電領域也占據領先地位;巴西則不斷在強化生質燃料優勢。《金融時報》建議,若各國能開放引入中國低成本綠能技術,將減少研發時間和成本。這讓企業與政府可以把更多資源投入到符合自身比較利益優勢的領域。唯有加強淨零的貿易合作,才有助提升全球能源轉型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碳捕捉和儲能技術領先全球,且擁有無可匹敵的氣候融資基礎設施。為了對抗中國在淨能技術和製造領域的競爭,拜登政府在2022年推出《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目的就是希望振興美國的淨零產業並推動能源轉型。然而,川普在競選期間曾多次表態將改革或廢除《降低通膨法案》,並將資源投入強化美國的石化產業。此外,他也計劃利用關稅和增加美國石化燃料的出口來實現政策目標。不過,關稅雖可保護國內市場,但對推動產業創新或提升美國產品競爭力的效果有限,而且關稅還可能會加重美國民眾的消費成本。
對此,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認為,雖然美國過去成功利用低成本的國產天然氣,帶動經濟成長和提供能源安全;但如今全球能源格局正在轉變,如果政策仍聚焦在石化燃料上,美國很可能會被市場淘汰。即使川普對氣候變遷和能源轉型不以為然,但全球對再生能源日漸重視,美國實在不宜錯過這項未來商機。若美國希望在未來的潔淨能源競爭中脫穎而出,就需要一個穩定且具前瞻性的政策支持,而《降低通膨法案》正是以提供長期鼓勵措施為基礎,促進綠能產業的投資。因此,布魯金斯研究所建議,為了提高美國的競爭力,川普應繼續支持潔淨能源發展。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inancial Times,2025年1月12日;Brookings,2025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