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的成績單

發布日期:2025-02-10

中國政府在十年前推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並投入大量資源,促進生物技術、半導體和電動車等關鍵產業發展,期望將中國轉變為綠色且創新的「製造強國」。同時,也希望藉此減少對西方供應鏈的依賴,提高本土的自動化新技術。直至今日,該計劃已取得顯著成功,在北京當局的大力扶持下,許多中企在一些產業中已躍居全球頂尖,且據相關統計,中國在2024年就創下了近1兆美元的貿易順差紀錄。然而,《經濟學人》認為,「中國製造2025」的成功,也導致中國國內的經濟扭曲,更引起各國的強烈反彈。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透過補貼、低利貸款和提供廉價土地,支持太陽能、晶片與航太等產業。目標就在從2015至2025年的10年內,讓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高附加價值製造業強國。這樣的目標自2015年開始,讓中國製造商品的附加價值一路攀升,從占全球附加值26%,到2023年,更是成長至29%。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電動車(EV)和無人機。原本中國政府預計2025年中國電動車的銷售量將達到300萬輛,但令人驚訝的是,去(2024)年中企就已達成該目標,甚至賣出了超過1000萬輛,占全球總銷量近三分之二,產能佔全球七成。同年,比亞迪(BYD)的電動車銷量也遠超特斯拉(Tesla),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的電動車出口國家。

而中國最大的無人機製造商大疆(DJI)則更具壟斷性,在全球消費型無人機的市占率超過九成。另外,在潔淨能源領域中,中國自2015年開始,也逐步將太陽能板和儲能電池的全球市佔率向上提升,迄今已分別成長至約90%和70%。在獲得中國政府大力地支持下,許多中企能以更低的成本進行生產,這也加深各國對中國製造綠能設備的依賴。

據《ABC新聞》(ABC News)引述中國經濟學家Max Zenglein表示,「中國製造2025」已成為中國產業政策的基石,是中國提升價值鏈地位的關鍵。另外,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也認為,「中國製造2025」將鞏固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的強國地位。前白宮新興科技顧問Lindsay Gorman則表示,「中國製造2025」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成功,中國在能源儲存和電動車等多項新興領域的競爭力,已近位居全球領導地位。

雖說中國製造商不斷增加生產,但中國政府也希望企業能研發更具創新的產品。因此,北京當局也要求中企將至2025年總營收至少1.68%投入研發。

然而,儘管中國不斷致力打造自主供應鏈,但仍有部份產業依舊仰賴西方供應。以航太產業為例,中國一直希望能自主生產大型客機,但現實是,許多零組件仍高度依賴西方企業。此外,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也遭遇瓶頸。多數中企目前僅能生產中階晶片。為了突破美國的科技封鎖,中國正加大對中芯國際(SMIC)等國內晶圓廠的補貼力度,加速推動半導體產業革新。

整體而言,「中國製造2025」雖已實現大部份目標,但也付出龐大的財政代價。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曾估算,中國在2017至2019年間,對產業政策上的支出就超過了GDP的1.7%。若這一投入持續十年,按照當前匯率計算,總額將超過3兆美元。這筆資金若可用在其他領域,如醫療保健等,將有機會擴大公眾福祉。

除了財政負擔外,中國的產業雄心還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與資本投入。2023年,中國製造業從業人數累計已超過1.23億人,且這些工人的生產效率提高了不少。2014年至2023年間,平均每年每名工人的產出增長約6%,雖未完全達到政府設定的目標,但相差不遠。然而,這一表現是建立在巨額資本投入的基礎上,考慮到這一點,結果就沒那麼令人驚艷了。

從「全要素生產率」(TFP)的角度來看,中國整體經濟表現其實沒有外觀看來如此亮眼。因TFP衡量的是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且不包括資本和勞動力等外來輸入,及其他所有影響產出的要素,是衡量單位總投入總產量的生產率指標。這一結果在決策層引發了擔憂,或許這正是習近平主席近來強調「新型生產力」的原因,該概念被認為能促進TFP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而言,當人民的所得增加時,往往會選擇投入到服務的消費上,而非實體商品。因此,《經濟學人》建議,也許不同的政策組合也許可以使兩者形成互補。像是以促進家庭消費為主,而非資本支出,讓服務業而非製造業更加繁榮。若能加強消費支出,將有助於中國的服務業,而該產業是中國最大雇主,為絕大多數勞動人口提供就業機會。此外,這也可能促進勞動市場發展,為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大學畢業生創造更多符合其技能的工作。

隨著中國的產能過剩日漸加劇,許多中企先後低價傾銷至外國,導致不少國家的本土企業深受其害,削弱競爭力。因此,各國紛紛對中國展開貿易救濟措施。據統計,2024年各國就對中國發起了近200起反傾銷及其他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又以印度為最大宗。

對中國政府來說,「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目標是實現自給自足,並掌握關鍵技術,以作為應對川普對華強硬政策的避險之道。此舉雖為中國近年的產業發展帶來宏觀的成長,但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由張華雄、劉又銓綜合報導, The Economist,2025年1月16日;ABC News ,2025年1月22日】


回上頁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