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貿角力下的東南亞現況

發布日期:2025-02-21

由於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消費者信心受挫,以及政府不願實施大規模措施來刺激財政,因而造成內需疲乏。為了尋找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中國政府開始加大對製造業的投入;其中,大部分產品用於出口市場。在2024年,中國的淨出口佔GDP增長近三分之一,這是自1997年以來,比例最高的一次。

然而,這種中國內需疲乏但生產力卻強勁向海外擴展的現象,使全球貿易加速失衡。隨著川普對中國商品設下貿易障礙,這些商品正陸續湧入新興市場。過去三年間,中國對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的出口額增長了24%;但東南亞對中國的進口卻沒有相應的成長,這導致中國對東協的貿易順差翻倍。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了中企如何適應現今緊張的美中貿易局勢。許多中企已在中國以外的地區建立生產據點,特別是往東南亞區域發展。而這也導致東南亞地區一些低附加值的產業,正面臨與中國進口商品激烈競爭的困境。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相關報導指出,在泰國首都曼谷,一位銷售越南和孟加拉國製的服飾店老闆抱怨,近期生意極為蕭條;在印尼,政府正計劃引導更多船隻駛向東部港口;而在馬來西亞,一名政客譴責「繁重」的新稅制,認為這將損害民眾的利益。這三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背後,其實是一波中國製商品正席捲全球的浪潮。《經濟學人》分析,從2022年至2024年前九個月,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的進口塑膠製品中,中國商品的佔比,上升了六個百分點;來自中國鐵與鋼的進口佔比,則增加了12個百分點;但同時,東協出口卻未有顯著成長。東南亞的中小企業首當其衝;但面對如此情勢的大企業也難以倖免。像印尼一家為H&M等快時尚品牌縫製服裝的上市公司Sritex,現已破產;該公司財務總監將公司經營不擅的原因,歸咎於「中國市場的紡織品供應過剩」。在不包括新加坡的東南亞五大經濟體中,許多國家工業發展已陷入停滯,生產平均值仍停留在2022年的水準。人們擔心這可能會導致東南亞工業化進程趨緩,並且危害大量勞工構成的低收入族群。

除了中國大量出口造成的影響外,近期川普上任後簽署的多項行政命令也讓東協備感壓力。倘若川普再度提高對東協出口國的關稅,該地區可能會陷入兩難,被夾在拒絕其商品的美國與擠壓其製造業的中國間,因此無法找到穩定的經濟定位。

對此情景,東南亞各國政府也已開始採取反擊措施。一些國家已提高關稅或加強對中國廉價進口商品的限制。部分產品類別還以反傾銷關稅處理。另外,東南亞各國海關執法部門也加強了對非法進口貨物的監管。而在貿易保護方面,印尼是準備較為完善的國家,目前已對電子商務設置限制,包括禁止社群媒體平台(如TikTok)上的多數交易,並禁止海外商家在印尼本土電商平台上銷售。2024年10月,印尼政府更進一步要求將中國電商平台Temu的應用程式自手機應用商店下架。近幾個月來,印尼更對鐵材、紡織品等產品提高關稅。

而《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亦指出,川普的對中國關稅,可能對高度依賴中國零件和技術的美國汽車製造商造成嚴重損害,也會導致它們從其他擁有相關製造經驗的亞洲國家採購關鍵零件。泰國正是美國汽車公司最適合的選擇,作為亞洲的「底特律」,曼谷東部地區已逐漸形成一個緊密相連的零件工廠網絡;加上該地鄰近港口,能將大量零件運往海外,為東南亞國家開闢一條新的生存道路。

然而,上述利基成效有限。即便在東協貿易限制最嚴格的國家,中國的進口量仍持續增長。印尼與泰國的最新六個月數據顯示,中國進口同比增長分別為25%和20%。整體而言,東協對中國商品仍相當開放,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2002年與中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根據全球貿易政策監測機構「全球貿易預警」(Global Trade Alert)的Simon Evenett表示,自2021年以來,東協對中國商品新增了104項貿易限制措施,包括關稅和補貼,以抵消進口競爭壓力。這與過去十年相比是小幅增加。然而,相較全球其他地區,東協的反制措施顯得微不足道。同期,東協以外的亞洲國家對中國採取了670項新進口限制,而亞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則實施了2,716項。結果顯示,東協在全球貿易限制中的比重已連續十年下降。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也表示,自從川普政府宣布將實施「互惠貿易和關稅」,可能對那些高度依賴對美出口的廠商造成重大打擊。例如,越南是東協國家中對美貿易順差最大的國家。儘管越南政府早已向美國表示,越南是美國重要的安全夥伴,但越南仍是美國最新全球對等關稅的受害者。印度和泰國則也面臨如同越南相同的問題,這兩個國家也都向美國出口大量產品,也共同面臨對等關稅的陰影。

《經濟學人》認為,東南亞各國經濟已與美中兩國高度融合。中國是東協其中九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該地區的第三大外資來源,商業影響力不容小覷。在美中經貿角力下,東協各國勢必面臨中國的產能過剩,以及美國關稅的雙重壓力。有專家建議,東協可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或轉向成為中國製造業的供應夥伴,但這短期內仍難以實現。無論如何,東協須思考如何利用其兩強夾縫間的地理區位與地緣政治優勢,在美中衝突下尋找經濟轉型契機。

【由張華雄、劉又銓綜合報導, The Economist,2025年2月13日;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25年2月14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