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是否適得其反?

發布日期:2025-03-25

美國總統川普於第二任期持續推動貿易保護政策,在兩個月內先後宣布多項政策。其中,尤以關稅作為「美國第一」經濟戰略的核心。但川普上任至今的各項關稅措施,目前不僅未能有效解決經濟問題,反而加劇了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對美國自身經濟亦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川普政府打算在4月2日實施新一輪對等關稅稅率,並預計於當日向各個貿易夥伴提出一個「數字」,該數字將反映這些國家自身的稅率、非關稅貿易障礙、貨幣操作和其他因素,是美方針對每個特定國家祭出的對等關稅稅率。雖然至今川普團隊仍未公布計畫具體細節;但據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美國政府隨後將與這些國家進行談判,各國仍可透過降低貿易障礙,以避免更高關稅。

從川普第一任期至今,他依然執著於關稅政策,似乎認為透過關稅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然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指出,雖然關稅有時確實可以幫助實現部分目標,像是,針對特定國家的關稅,可以有效轉移供應鏈,使美國減少對敵對國家的依賴。但實際上,《外交事務》認為,關稅從來都不是解決川普所關心問題的最佳選擇;而且,鑒於這些問題的複雜性與相互關聯性,試圖用關稅解決其中一個問題,反而可能會削弱美國應對其他問題的能力。

雖說關稅確實作為政府的收入來源之一,但與其他稅收方式相比,關稅的徵稅效率極低。2024年,美國聯邦政府的支出總額達6.4兆美元,而美國當年進口的商品總額僅為3.3兆美元,即使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0%關稅,也不足以支撐聯邦政府的支出。而且,若徵收如此高的關稅,將大幅削減進口,進一步降低美國的財政收入,對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由此可知,關稅無法完全取代其他稅種,成為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且與關稅不同的是,其他稅種能夠在較大稅基上以較低稅率大量徵收,同時對經濟扭曲的影響也較小。

對川普政府所提出的許多美國經濟問題,包括貿易逆差、製造業回美、提升國家安全等,相關問題的根源其實都在國內。《外交事務》相關報導表示,近年來聯邦政府約60%的收入來自個人和企業所得稅。2024年,美國個人所得總額達24.7兆美元;若再加上企業所得,便構成了規模更大的稅基。

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分析,即使川普精心挑選能最大化關稅收入的商品,並徵收高達50%的關稅,關稅收入仍僅能達到現行美國個人和企業所得稅收入的40%,並且對經濟扭曲的成本還遠遠高於所得稅。此外,針對川普「減少美國貿易逆差」這一目標來看,關稅雖似乎能夠通過減少進口來縮小貿易逆差,但達成此條件的前提是出口不受影響。然而,事實上,當美國提高關稅後,消費者減少對進口商品的購買,勢必導致美元升值;美元走強,則會提高外國購買美國出口商品的成本,從而降低美國商品的競爭力。而且,再加上貿易夥伴的潛在報復行動,這可能更進一步打擊美國出口,拖累經濟增長。

一個國家的貿易平衡,關鍵是由儲蓄與投資的平衡來決定。對美國這樣儲蓄率低、投資率高的國家來說,貿易逆差幾乎是必然的,因為美國需要海外資本的流入來支撐投資需求。來自其他國家的企業和個人賺取美元後,往往選擇購買美國的股票、債券和房地產,而不是購買美國製造的商品。由此可見,僅透過關稅也無法改變貿易逆差的根本經濟因素。

川普除了想解決貿易失衡的問題外,也想將製造業遷回美國,藉此提升本地的就業機會。然而,指望關稅來促進製造業就業,存在多重問題。從個別產業來看,關稅確實相當於一種補貼,但它補貼的是「國內生產」,而非「就業」。如今,製造業越來越依賴機器人、自動化技術,而非人力。例如,一家新的半導體工廠可能耗資200億美元建設,但實際運營時所需的人力卻極少,主要是少數受過高等訓練的工程師。關稅雖可吸引企業設廠,但不一定能創造過去那種大量的製造業就業機會。

此外,關稅還會推高商品價格,對廠商們造成更多負擔。像是,徵收鋼鐵關稅可能提高汽車和機械的生產成本,影響更多就業機會。在提高某些產業的競爭力時,反而可能減少製造業就業,並傷害使用這些原材料的下游產業。因為這優先保護了部分產業的工人,卻損害了其他產業的利益。經濟學家Kadee Russ和Lydia Cox估算指出,在美國每創造一個因關稅受益的鋼鐵廠工作崗位,就會有80名下游產業(如汽車、機械、農業設備)工人受到負面影響。

從1940年代到1990年代,美國、歐洲國家和其他國家之間達成的關稅削減協議,目標是讓市場變得均衡,而非讓單一產品的最終關稅稅率完全一致。因此,美國及其貿易夥伴徵收的關稅並不完全對等,這是因為歷來美國談判代表追求的是「關稅調整的對等」,而非「關稅稅率的對等」。如今,川普卻將關稅作為談判籌碼,迫使其他國家降低關稅,與美國達到相同水平。許多國家對某些商品的關稅比美國低,例如日本的汽車、歐洲的卡車,以及紐西蘭的乳製品。然而,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未必會主動降低這些美國產品的關稅,與他國水準看齊。因此投資者及學者們對於川普「對等關稅」的關切是否出於真正的誠意,也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而更讓人們擔心的是,即使有國家同意與美國談判對等關稅,川普仍可能提出更多額外的、甚至與貿易無關的要求。這種做法在他的政策中已屢見不鮮。

《外交事務》即建議,川普政府應利用更全面的經濟政策工具來達成目標。特別是美國擁有龐大的政策資源庫,可以透過與盟友合作來增加關鍵產業供應鏈的多樣性、縮減財政赤字與修改稅法,先減少企業將生產外包至海外的動機;再鼓勵企業在國內創造更多製造業就業機會。《外交事務》更強調,若想真正減少貿易逆差,美國應優先減少聯邦預算赤字,並調整稅收政策以提高儲蓄率,而非依賴關稅。除非美國的儲蓄率相對於投資率上升,否則關稅不會直接縮小貿易逆差。

另一方面,若要「振興美國製造業」,川普政府應優先考慮調整稅收與補貼政策來吸引企業投資。像拜登政府時期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就是以促進產業發展與確保供應鏈安全為目標對高科技企業進行補貼,藉此吸引企業。

川普的關稅政策雖旨在保護美國經濟,實際上卻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今由於關稅政策的朝令夕改,導致市場不確定性升高,削弱了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可信度,同時對國內外經濟造成嚴重的干擾。若要真正改善貿易狀況、振興製造業,並確保關鍵產業的安全。川普政府應採取更全面和穩定的經濟策略,以減少財政赤字、鼓勵國內儲蓄、提供產業補貼,等方式多方並進,並以不犧牲盟友利益作為對外政策的前提,而非單方面依賴關稅作為減少赤字或降低逆差的政策工具。

 

【由張華雄、劉又銓綜合報導, Foreign Affairs,2025年3月11日;Reuters,2025年3月19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