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塑全球經濟秩序的挑戰

發布日期:2025-04-01

自川普上任迄今,美國不斷擴大關稅措施,課稅對象也不再限於中國,而是延伸到許多美國傳統盟友包含加拿大、墨西哥、歐盟,甚至是全球貿易夥伴。川普大刀闊斧的關稅政策,徹底改變美國自二戰後建立的自由貿易規則。在川普第一任內,主要是將關稅作為談判籌碼,來增加和競爭對手協商的優勢。然而,在川普2.0下,他更傾向透過關稅來重塑全球經濟秩序,極大化國家利益。為了保護美國的鋼、鋁產業發展,川普擴大《貿易擴張法》232條款,並在3月12日起對全球鋼、鋁產品課徵25%關稅,所有曾獲得豁免的國家也被同步取消。此外,為了重振美國汽車製造業,他也宣布將於4月3日起,對美國的進口成車課徵25%關稅,並在5月3日前將課稅範圍擴大到車用零組件。

不過,《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認為,汽車關稅可能會導致新車成本飆升,而對車用零件課稅,也可能會增加車輛的維修費用。事實上,美國汽車產業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零組件都需從世界各地進口到美國。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統計,2024年美國的汽車整車、零件和引擎的進口值就高達4,754億美元,其中570多億來自加拿大;1,823億則來自墨西哥。因此,無論關稅是否能成功重振美國汽車產業,對消費者而言,短期內勢必會提升購車或維修的成本。

面對川普嚴峻的關稅挑戰,知名評論網站Project Syndicate彙整了多位專家的分析,探討川普的關稅目的和挑戰,以及各國的應對之道。

川普先在2月宣布將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鐵和鋁產品加課關稅。隨後,又在3月初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課徵25%關稅,並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原先的10%提升至20%。加、墨兩國隨即宣布針對美國政治敏感的產業,採取報復措施。不久後,川普宣布暫停對符合《美墨加協議》(U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的產品課稅,並給予一個月的寬限期。

除了個別國家外,川普還計劃在4月2日對全球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以消除美國的貿易逆差。同時,也下令相關政府機關嚴查各國對美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包含非關稅政策、產業補貼、匯率操控、增值稅等,而臺灣、印度、韓國等為美國前15大貿易夥伴,很可能會成為美國的重點審查對象。

相較於川普1.0,如今川普的關稅政策更加激進。專家分析,以往川普主要是用關稅作為談判籌碼,但現在則是利用關稅來重振美國製造業,以及重構全球經貿秩序。他認為,美國在二戰後透過降低關稅和解除資本管制來促進全球貿易的同時,也放棄了自己的經濟主權。戰後的自由經濟秩序並非創造美國繁榮的基礎,而是造成其衰退的根源。為了扭轉此一困境,川普正利用美國在經濟、軍事和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重塑全球貿易流向,讓其對美國更有利,這正是對等關稅的最終目的。從本質上看,川普的關稅政策主要是針對中國。美國透過關稅施壓,迫使各國撤出紅色供應鏈,尤其是關鍵領域如半導體、稀土、鋼鐵、鋁等產業。中國目前對美的報復措施雖仍克制,但若未來貿易戰持續升級,勢必會對全球經濟帶來沉重的影響。

另一方面,川普的關稅政策也極具法律爭議。反對者認為,川普對加、墨的關稅,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據。有專家指出,川普正迴避國會的約束,逕自利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IEEPA),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以該法授權總統管制進口,並發布課稅命令。川普上任後不久,就以非法移民及毒品進入美國為由,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並對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加課關稅。即便非法移民和毒品問題確實嚴重,但反對者認為,對這些國家課稅,無法被合理解釋為對該緊急狀態的回應。此外,川普的關稅政策也經常朝令夕改、反覆無常,這都顯示它們並非為了執行特定的政策目標,而採取的行動。實際上,川普曾坦承,這些關稅的真正目的,是強迫外國製造商將工廠遷回美國。而在這種情況下,川普的關稅措施就不符合《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的實施條件。

面對川普來勢洶洶的關稅巨浪,專家建議,各國應保持冷靜,避免互課關稅,引發全球貿易戰。舉例而言,當川普宣布欲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課稅時,兩國都曾威脅要對美國採取報復性關稅,但最終都與川普達成協議,成功獲得延期。雖說採取反制措施能讓外國元首提升國內的政治聲望,但對美國加課關稅不僅無法讓川普知難而退,反而會進一步刺激他的行動。縱使川普多次表示,關稅主要是由外國企業承擔,但事實上,稅金終究是由美國進口商繳納。為了維持利潤,企業勢必會將關稅成本轉嫁到下游或最終消費者身上。單從經濟角度來看,全面性的關稅政策不僅將損害美國的經濟,其影響程度甚至比其他經濟體更大。

為了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和全球經濟發展,專家建議各國應秉持克制,在應對川普的關稅時,盡量避免正面對抗,可採用其他措施對美進行反制。例如,各國可對特定美國跨國企業在其國內的子公司,徵收利潤稅。此外,由於美國貧富差距大,對於極端富裕的寡頭族群而言,他們的財富都高度依賴全球市場的開放,這種脆弱性也提供外國政府另一種反制機會,也就是對富人課稅,將美國跨國企業與億萬富翁對本國的市場進入與公平稅制掛鉤。

換言之,一旦川普對某國加課關稅,該國就能對美國的富豪徵稅作為報復。有別於傳統關稅,「寡頭稅」是直接針對全球化中獲益最多的對象,即億萬富翁和其掌控的跨國企業課稅。這種做法能將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對抗,轉變為消費者與寡頭經濟之間的角力。此舉也能為本國帶來更多的財政收益。另一方面,擁有龐大內需市場的國家,可以徵收跨國企業在其他地方逃避的稅收,從而削弱全球稅務的逐底競爭。因為即使企業或個人搬遷至低稅國家(避稅天堂),但當他們在進入被美國課稅國家的市場後,就需支付的更高稅款,這將抵消他們先前在低稅國家中所節省的稅金。

除了報復課稅外,美國的嚴重債務也成為川普重塑全球經濟秩序的挑戰之一。美國當前的國債總額已高達36兆美元,占國內生產毛額的120%以上,且正在快速上升。目前外國持有美國國債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它們透過與美國的貿易順差來籌集資金購買這些債務,從而為美國的慢性預算赤字提供融資,並彌補其低儲蓄率。有專家分析,倘若未來美國的貿易夥伴為反制川普的關稅措施,而對美國政府或美國企業發行的證券徵稅,將會導致美國國債拍賣的主要資金來源蒸發,並推高美國政府的貸款成本。即便這麼做也會為各國自身帶來高昂的風險,但對美國來說,這些成本將遠大於其他國家。

為了強化美國對數位貨幣的主導,川普也宣布成立「戰略比特幣儲備」(Strategic Bitcoin Reserve),並透過聯邦執法機構沒收的比特幣來增加數位資產儲備。然而,有專家擔憂,美國政府的儲備多元化政策,很可能會影響美元在全球貨幣的霸權地位。因為當越來越多國家決定持有比特幣而非美元的話,長期下來,全球對美元的儲備需求可能會下降。同時,將競爭性的儲值資產合法化,也可能會動搖市場對美元的信心,進而削弱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如果各國對美元的需求不再強勁,美國最終可能失去其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專家建議,美國在支持比特幣和捍衛美元主導地位上,需要保持微妙的平衡。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驟降至四年來最低,核心耐久財訂單也下滑。由此可見,美國的民眾和企業都擔心關稅將進一步推升通膨。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經貿局勢,不少人擔憂,若美國持續走向保護主義,很可能會引發新一波貿易戰,使全球重蹈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覆轍。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CNN,2025年3月28日;Project Syndicate,2025年3月14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