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等關稅政策的挑戰
發布日期:2025-04-15
近日,川普宣布對全球課徵10%至49%不等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川普認為,美國長期受到不公平貿易的危害;其中,危害最甚的中國,利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規則,在爭取中國商品進入他國市場的同時,嚴格限制外國商品進口中國。更透過巨額補貼及其他不公平手段,要求外國企業轉移技術作為市場進入的交換條件,強化中企在全球的競爭力。川普強調中國此舉,已危害美國國家利益。
貿易逆差與市場經濟
然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指出,川普並沒有選擇修補美國建立並長期主導的國際自由貿易體系,以及那些被美國貿易夥伴支持與遵守(或違反)的規則,而是直接把整個自由貿易體系一舉打破。川普以高關稅來矯正貿易失衡的手法,被《外交事務》認為缺乏充分的經濟邏輯。《外交事務》分析,美國確實和多數國家都有貿易逆差;但若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只是反映出其他國家在生產美國消費者所需的商品效率更高,因此美國才對這些國家的進口多於出口。
不過,川普卻認定,只要某國對美國是順差國,就等同是在占美國的便宜,必須透過對等關稅來消除差距。但這個差距的計算方式也相當簡化,主要是先檢視各國對美國課徵的關稅、法規、匯率操控或其他非關稅障礙,再以此估算出每個國家對美國加諸的「總體關稅負擔」,即直接把美國對某國的貿易逆差,除以該國對美出口的商品總額。最後,再將該計算結果打對折,對該國課徵對等關稅。
儘管川普的對等關稅來勢洶洶,但《外交事務》認為,除非美國實行鎖國,否則單憑關稅並無法消除美國的整體貿易逆差。因為貿易逆差實際上反映的,是國內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差距。美國的私人儲蓄率偏低,且政府經常出現巨大的預算赤字。《外交事務》建議,與其擴大關稅措施,華府更應設法促進國民儲蓄。
關稅僅是短暫震撼?
許多人仍希望川普的關稅政策只是曇花一現,他們認為,當股市下跌、美國物價上漲的壓力浮現後,華府最終不得不鬆綁這些限制。事實上,川普已於4月9日在Truth Social上宣布對大部份國家暫停課徵對等關稅,為期90天,並將各國的稅率降至10%。《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指出,川普在貼文中表示,由於已有超過75個國家與美國代表會面,並針對貿易、關稅、貨幣操控等問題,尋求解決方案,且這些國家也未對美國採取報復措施。因此,川普將延後90天對這些國家課徵對等關稅。在此期間,大部份國家的稅率大幅降低至10%。不過,川普卻認為,中國對世界市場缺乏尊重,因此單獨對中國的關稅提高至125%。
關稅是否能讓美國再次偉大?
川普在競選到上任後,不斷鼓吹「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並將關稅視為振興美國製造業的工具,向各國施壓,迫使企業赴美生產。但關稅帶來的成本可能遠大於任何潛在的收益。雖然川普不斷宣稱,關稅能為美國每天帶來20億美元的收入,但《衛報》(Guardian)卻認為,美國欲達到此一目標,仍需面臨不少挑戰。觀察美國財政部的數據,在今(2025)年4月1日至9日間,美國的關稅和其他消費稅收入,平均每天總額約為2億美元。在今年2月份,關稅收入約為72.5億美元。雖然從去(2024)年10月 1日至今,美國的關稅和消費稅收入已增加約750億美元,但仍遠低於川普宣稱的7,000億美元的年度目標。
《衛報》進一步分析,2024年美國的商品進口總額約3.2兆美元,其中4,389億美元是來自中國。倘若對4,389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104%的關稅,那麼關稅年收將增加約4,565億美元,即每天增加約12.5億美元。(編按:白宮最新證實,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關稅的總稅率已達到145%。若以此計算,美國關稅年收入將增加約6,364億美元,每天增加約17.44億美元)。如果再加上對剩餘產品徵收10%關稅,美國每天的關稅收入將達到8億美元。即使不考慮川普宣布對近60個貿易夥伴加徵的關稅,以及鋼鐵和汽車稅,也超過了每天20億美元的稅收總額。
然而,《衛報》認為,這種靜態計算可獲得的實際收益,可能遠低於計算結果。因為關稅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增加國家收入,而是限制進口以促進國內產業的發展。關稅的成本最終將由美國消費者吸收,當商品價格上升後,需求就會下降,這勢必會導致減少進口,而關稅稅收自然就會削減。此外,關稅也可能會對美國的經濟產生寒蟬效應。因為在經濟衰退風險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勢必會對美國的就業造成嚴重影響。
中國的反制措施
面對川普的關稅衝擊,各國也採取不同的回應。有些國家選擇與美國談判;有些國家則採用多元化的策略應對;也有些國家採取反制措施,對美國商品課徵報復性關稅。《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正當川普4月9日對中國加課關稅後,中國隨即宣布對美國進口商品徵收84%關稅,並強硬表示願對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奉陪到底」。實際上,自川普第一任期開始,中國就已投入了巨額資金,除了扶植國內晶片產業外,也不斷追求技術自主,發展「自力更生」的戰略。如今,中國已成為人工智慧、電動車、能源生產等許多創新領域的全球領導者。CNN分析,北京認為中國現已做好與美國長期對抗的準備,並能在和美國的衝突中,堅持到最後。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的對等關稅除了針對中國外,也牽涉到許多美國傳統盟友,包含日本、韓國、歐盟及東南亞等國。這可能會導致美國和盟友間出現分裂,而這種分歧未來也有機會被中國利用,進而釋出一個訊號:「美國不是一個可靠的合作夥伴;中國式的資本主義才是更好的模式。」。
CNN也進一步指出,如果美國通膨飆升並引發經濟衰退,美國將逐漸失去和中國談判的優勢。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的數據顯示,中國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商品供應國,近年來占美國進口總額16%。中國在智慧型手機、電腦和玩具的進口市場都占據主導地位。一旦美國加大課稅,這些產品的價格將會大幅上漲,加重美國民眾的經濟負擔。
除了報復性關稅外,美國的高額國債和稀土短缺,也可能成為自身經濟的軟肋。《福斯財經》(Fox Business)即指出,有專家分析,隨著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中國未來可能會採取削減稀土出口或拋售美國國債對美進行報復,這些舉措可能會削弱美國的國防系統和推高借貸成本。中國目前持有7,61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是第二大美債的持有國。倘若中國大規模拋售美債,可能會壓低美國債券的價值並導致收益率飆升,從而大幅增加聯邦政府的借貸成本,削弱美元,為全球金融市場帶來衝擊。
此外,中國近期已將七種稀土列入出口管制清單。雖然並未完全禁止出口,但中國政府仍可透過限制發放出口許可的數量,來影響對美貿易。中國的稀土占全球市場90%,是國防、潔淨能源和電子產業的關鍵原物料。假如未來中國全面禁止稀土出口,很可能影響美國的國防工業和新一代3C產品的研發。
不過,並非所有國家都選擇與美國正面對抗,也有一些國家正嘗試與美國談判,希望減少和美國的貿易差距。雖說實現雙邊貿易平衡並非一蹴可及,但《外交事務》建議,各國可承諾從美國購買更多商品,並降低進口障礙。此外,川普先前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由,並利用關稅手段,要求各國限制非法移民和毒品流入美國。此時,各國或可提出對策,協助美國解決這些難題,爭取關稅豁免。
由於美國市場進入受限,一些國家也尋求將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對美的貿易依賴。中、日、韓也都開始加強彼此貿易鏈結,共同抵禦美國關稅的影響,但這些國家都高度依賴出口來推動經濟,且內需疲弱,特別是中國龐大的產能過剩和低迷的進口需求,對日、韓兩國經濟構成威脅。《外交事務》認為,這些國家對完全開放市場的態度,仍然保持警惕,擔心成為他國低價傾銷的對象。
總體而言,盛行多年的自由貿易時代,如今恐難以復返。未來美國在處理全球貿易的議題上,將不再是修補舊有的貿易體制,而是逐步塑造一個以保護主義、對立和交易為主軸的新經濟秩序。考量美國GDP有七成是來自消費,美國的經濟發展目前還是仰賴消費帶動,倘若輸入型膨席捲重來,很可能會為美國民眾帶來更嚴峻的經濟考驗。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5年4月3日;CBS,2025年4月9日;Guardian,2025年4月9日;CNN, 2025年4月9日;Fox Business,202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