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貿易體系正在成形
發布日期:2025-04-21
自川普宣布對全球鋼、鋁等產品加徵關稅後,不少國家開始對美採取反制措施,提高關稅障礙,導致全球自由貿易體系陷入困境。有別於過去強調比較優勢的全球化時代,如今各國的貿易政策目標,均轉向以維護本國的經濟安全和保護工業發展為優先。然而,這並不代表貿易自由化就此終結,相反的,它正轉換成如區域貿易協定或雙邊貿易協定等形式,持續在全球運行。
由於大部份國家都採市場經濟,若各國建立貿易障礙,不但會增加企業的營運成本,更會引發通膨,造成本國經濟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就指出,受到美中競爭的影響,夾在兩大強權間的國家和貿易集團,現已不再試圖挽救舊有的貿易秩序,而是轉向建立一個既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又加強抵禦中國產能過剩衝擊的新全球貿易體系。
在美中貿易戰升溫下,中國廉價商品將面臨美國極高的關稅。為防止中國傾銷衝擊,許多新興國家近年不斷擴大對中展開反傾銷及反補貼調查。據統計,全球去(2024)年針對中國涉嫌傾銷或接受補貼的調查就多達198件,是前一年的兩倍,占所有通報至WTO個案近一半。其中,印度就對中國發起了37件反傾銷調查、巴西19件、土耳其則有9件。此外,許多國家也開始採取單邊行動,例如印度已對中國的工業設備加徵關稅,並考慮將對中國的鋼鐵課稅;巴西則對中國的鋼鐵與光纖電纜課徵反傾銷稅;海灣國家合作理事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也對中國的電機零組件課徵高達42%的關稅;印尼甚至考慮對中國的紡織與成衣課徵200%關稅。這些制裁行動過去通常是在WTO法律框架下的最後手段,但如今,即使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也開始擔憂中國大量的傾銷和補貼,對本國製造業造成損害,陸續對中祭出反制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經貿局勢下,各國不僅提高貿易壁壘,也正積極分散貿易夥伴、建立新貿易聯盟,並著手打造新的貿易規則。《經濟學人》分析,部份原因在於,美國和中國在全球貿易的比重已明顯下滑。在2000年初,美國占全球進口總額約五分之一,但如今已下滑至八分之一,這意味著美國作為全球最終消費者的角色正在縮小。與美國終端需求相關的全球加值貿易比重,也從2000年的22%降到2020年的15%(目前可得的最新資料),這不僅反映出新興市場和區域供應鏈的崛起,也和美國自身的經濟結構變化有關。隨著美國服務業的比重提高,對進口商品的需求也趨於穩定。儘管中國的進口占比有所提升,但其市場競爭極為激烈,外國企業難以進入。
面對如此轉變,《經濟學人》指出,目前全球正形成兩大貿易陣營,分別為「開放市場派」和「策略避險派」。所謂的開放市場派,是指一個彈性的結盟群體,成員國普遍重視法治,主張自由貿易與市場多元化,它的核心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 CPTPP),涵蓋了澳洲、加拿大、智利、日本、墨西哥等太平洋沿岸國家。此外,挪威、韓國和瑞士等也被視為這個陣營的一部份。這些經濟體合計吸收了全球22%的進口需求,若再加上占全球進口約12%的歐盟,將占全球進口超過三分之一,遠超美國和中國的總和。
另一個陣營為策略避險派,它涵蓋了巴西、印度、印尼、南非以及土耳其等大型且成長迅速的經濟體。由於這些國家既依賴美國的市場,又仰賴中國的資金支持,因此在美中競爭下,它們不得不保持謹慎的政治立場,這也使這些國家的貿易政策非常務實。它們在推動貿易自由化的同時,也會利用關稅與補貼來保護本國的關鍵產業,並積極吸引外資。總體來看,此陣營的經濟體合計占全球進口量超過15%。
策略避險派的多數成員國(印度除外)自川普第一任期以來,就與中國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巴西大量引進中國的廉價商品,包括電子產品和電動車,並對中出口黃豆與鐵礦砂;印尼則吸納了中國的機械與紡織品,同時向中國出口煤炭、鎳與鐵合金。印尼、泰國和菲律賓也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 RCEP)的成員,該協定於2022年啟動,將中國與東協十國,以及澳洲、紐西蘭、日本、韓國整合成一個區域經貿聯盟。儘管RCEP的自由化程度不如CPTPP,但它仍成功將15個亞太經濟體整合在一個制度下,並以中國為中心。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報告》認為,RCEP是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基礎,且具有包容性的優勢,能將不同政治體制的國家聚集在一起,使其成為一個多邊的合作平台。隨著智利和斯里蘭卡等國申請加入,未來RCEP也有望將影響力擴展到亞太地區以外。在保護主義盛行的當下,RCEP已為區域經貿合作提供了務實的架構,形成一種前瞻性模式,致力塑造新全球化、平衡經濟整合與政治多樣性等。
面對美國關稅衝擊,如今兩大貿易陣營正加速彼此內、外部整合。事實上,自川普當選以來,歐盟已更新和智利及墨西哥的貿易協定,也重啟與馬來西亞的經貿談判,並加快與菲律賓、泰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貿易協商進展。在歐盟推動經貿協商當中,最明顯的例證,莫過於與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的談判獲得突破。該區域集團包含巴西、阿根廷等南美主要經濟體,雙方歷經25年的僵局後,終於在2024年12月敲定協議。未來將創造一個擁有超過7億人口的共同市場,並簡化汽車、機械和服務的貿易規範。
加拿大最近也和厄瓜多簽訂了新貿易協議,並完成與印尼的經貿夥伴協定談判,現正與東協十國進行貿易協商。加拿大新總理Mark Carney表示,加國希望加強與「共享相同價值觀」的夥伴建立更緊密關係,其中包括英國、歐盟,以及部份亞洲經濟體。
總體而言,隨著美國逐漸退出自由貿易的舞台,各國現正透過多元途徑來重塑自由貿易的秩序,期望打造一套全新的全球貿易架構,這架構可藉由區域經貿協定和雙邊貿易協定來實現。以CPTPP為例,該協定對國營企業的行為、數位貿易、環境、勞工條件等議題,都建立了明確規範。相較之下,RCEP在規範深度上較為薄弱,但涵蓋範圍更廣,對希望融入亞洲成長動能的全球南方經濟體而言更具吸引力。
此外,還有一些新的「領域型協議」也正在制定新規則,例如由智利、紐西蘭、新加坡與韓國簽署的「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 DEPA),專注於跨境數據流通等數位議題;由哥斯大黎加、冰島、紐西蘭與瑞士簽署的「氣候變遷、貿易與永續發展協定」(The Agreement on Climate Change, Trade and Sustainability, ACCTS),聚焦於石化燃料補貼與環境永續發展議題。
在雙邊貿易協定上,歐盟現已和幾乎所有CPTPP成員國建立自由貿易協定,並推動「結構性合作」(structured co-operation),聚焦在數位貿易、綠色標準與供應鏈治理等新興領域。《路透社》(Reuters)指出,紐西蘭、澳洲與歐盟等國近日就加強自由貿易進行協商,以因應美國的關稅壓力。紐西蘭總理Christopher Luxon表示,他已與新加坡、越南和馬來西亞,以及歐盟展開國際貿易合作的討論,並提出歐盟和CPTPP合作的想法。
另一方面,歐盟也在今年3月和韓國完成了一項數位貿易協定的談判,涵蓋跨境數據流通、隱私與個資保護等議題。歐盟的長期目標,是將這些一對一的雙邊協議整合為區域性的規則架構,逐步打造一套全新、多邊,並結合了數位與綠色領域的貿易秩序。
然而,《經濟學人》也指出,美國撤出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同時,也在為中國提供機會。尤其在面對美國不確定性的貿易政策時,部份國家也開始加強與中國的貿易鏈結。一些國家甚至將中國視為印太地區未來貿易成長的核心,希望融入中國主導的供應鏈體系,澳洲和智利也正持續向中國提供金屬資源。韓國在近年雖將出口重心從中國轉向美國,但如今卻發現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正面臨威脅,這也促使韓國不得不重新思考其經貿戰略依附的對象。日本和韓國也在今年3月底宣布重啟中日韓自由貿易談判。越南在面對美國祭出的46%的高額關稅後,也正尋求中國作為替代出口市場。《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4月14至15日造訪越南,並與越南總理范明正就如何強化兩國的經貿合作,展開對話。雖然川普認為,這場會面重點為「意圖搞垮美國」,但專家分析,儘管習近平訪越,越南仍會謹慎注意美國的反應,因為美國仍是越南的重要合作夥伴。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擴張自身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影響力。中國已申請加入CPTPP和DEPA,並積極加強與南美共同市場(Mercosur)的經貿聯繫。事實上,多數CPTPP成員國如今與中國的貿易額已超過對美貿易額。例如澳洲、智利和秘魯就有約三成的出口流向中國,這使中國成為它們最大的且成長最快的市場。此外,中國在深化RCEP的影響力之餘,也致力強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的角色。
由此可見,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共同目標下,各國正組建多元的經貿聯盟。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將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全球貿易體系。歐盟則於其中扮演關鍵的推動角色。倘若未來歐盟及其盟友能有效協調的話,不但能強化針對美國關稅措施的應對能力,也有助於因應中國的經濟威脅。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The Economist,2025年4月2日;World Economic Forum,2025年3月25日;Reuters,2025年4月10日;BBC,202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