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美國貿易逆差的最佳解方
發布日期:2025-04-28
川普上任至今影響最廣的政策,莫過於4月2日公告對全球課徵「對等關稅」。川普多次提到,各國對美國長期存在貿易順差,使美國經濟蒙受損失。他認為,當一個國家對美國有貿易順差時,就是不公平的行為,必須採取關稅來消除這項差距。然而,若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貿易順(逆)差在國際貿易上是很正常的現象。各國基於比較利益,會向外國進口生產成本較高的商品,並對他國輸出成本較低的產品,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分析,自1990年代以來,美國的進口就多於出口。實際上,造成貿易逆差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美國的貿易自由化政策,以及其他國家的貿易操作方式,導致美國貿易赤字不斷擴大。另一種說法是,全球儲蓄過剩,進一步推動資金流入美國;迫使美國增加國內消費和進口,來吸收這些資本。也有分析認為,由於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扮演國際儲備貨幣的角色,這讓美國必須維持經常帳赤字,以向世界提供足夠的美元流動性。但無論如何,美國的貿易逆差是一個宏觀經濟現象,反映出美國的支出大於產出的事實。也許,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的支出低於產出,但這並不能證明各國在某種程度上迫使美國超額支出。相比大幅提高關稅,布魯金斯研究所認為,解決美國的聯邦預算問題,更有機會減緩貿易逆差的影響。
然而,短期來看,川普可能為了保護美國的製造業,持續採取關稅措施,但這必須先考慮到兩項前提:第一、美國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價格敏感度如何(即價格上漲會對該商品需求量之影響程度);第二、美國生產商是否能生產合適價格的進口替代商品。知名評論網站The Conversation引述專家分析,並以美國威士忌為例指出,美國長期對歐洲威士忌徵收關稅,稅率從10%到25%不等;但美國本身就有產製威士忌。因此,進口的原因可能是基於消費多樣性,也可能是蘇格蘭威士忌更具市場吸引力。在這情形下,價格上漲可能不會降低進口。此外,美國也對加拿大的原油、天然氣、石油和車用零組件課稅。但專家認為,對這些產品徵收關稅,可能會加重美國消費者的負擔。試圖透過關稅改變供應鏈,只會徒增進口成本,並降低美國生產競爭力。
川普正力促全球的貿易和資本體系進行結構性轉變。不過,大刀闊斧的關稅政策最終是否能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認為,當前全球的貿易緊張,根本原因在於各國自身經濟發展需求與全球體系運作間的落差。雖然從全球的角度來看,薪資上升能帶動整體消費需求,有利於各地生產者;但當某些國家選擇犧牲薪資成長、壓低家庭所得,以換取製造業競爭力並加速經濟成長時,就會導致系統性的摩擦,最終演變成各國為了搶佔生產優勢而壓低薪資,形成惡性競爭。
由此可見,川普的關稅措施,較難以解決上述問題。要讓美國的貿易政策發揮實質效果,關鍵在於改變他國的高儲蓄、低內需經濟結構。《外交事務》建議,各國可建立一項新全球貿易協定,彼此共同承諾,管控自身的經濟失衡。類似經濟學家凱因斯在布列敦森林會議上所提出的「關稅同盟」構想。成員國需維持貿易的進出口平衡,並對協議外、長期出現貿易順差的國家建立屏障。
若要瞭解全球貿易失衡的主因,可從各國的薪資成長分析。以全球層面來看,薪資提升通常有助一國經濟發展,因為當勞工的所得增加後,就會提高消費意願,帶動整體需求。當需求上升時,企業就會透過投資來提高生產效率。生產力提升後,又會反過來支撐薪資成長,形成一個正循環。然而,對個別企業而言,壓低薪資短期內可提升利潤,有利於企業的發展;但企業單憑壓低工資獲利,勢必也會減少其他廠商的獲利。因為當企業普遍壓低薪資、抑制勞工所得時,勞工就會因為收入減少而降低消費,最終導致整體需求下滑,使廠商無利可圖。若將此概念放大到國家層面的話,假設政府透過壓抑薪資成長,來提升本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雖然能推動出口、加快經濟成長;但如果每個國家都這麼做,全球整體的需求就會被壓縮,最終所有國家都會受到影響。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當一些國家比他國更能壓低勞動成本時,就很容易造成結構性的供需失衡。當企業把生產基地移到薪資相對較低的國家時,雖能以更低的成本製造商品,但也加劇了全球經濟體系內部失衡。事實上,壓抑薪資成長就是壓縮內需發展,最後將導致生產和消費的落差逐漸擴大。當企業生產的商品無法被國內市場完全吸收時,就會透過出口外銷到其他國家。換言之,就是把國內消費不足、產能過剩的成本,轉嫁到貿易夥伴身上。當一國的出口大幅成長,卻沒有相對應的進口成長,就會削弱貿易逆差國的製造業,迫使該國產業裁員,導致失業攀升,這也是川普不斷宣稱各國掏空美國製造業的背後原因。
在過去數十年,美國提倡貿易自由化,許多跨國企業前往勞動成本較低的國家設廠。當完成生產後,再銷往美國或其他國家。而美國也因為製造業外移,造成本土工業技術流失,減少國內中、低階的工作機會。由於本身出口降低,又要從世界各地進口商品,導致美國的貿易赤字不斷攀升。為了扭轉這一困境,川普採取激進的關稅政策,期望透過關稅壓力,迫使全球製造業回流美國。然而,《彭博社》(Bloomberg News)引述美國稅收與經濟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n Taxation and Economic Policy)的報告認為,川普的關稅將導致美國低收入家庭的稅負增加。該報告指出,若川普的關稅措施延續到明(2026)年,美國各階層民眾將面臨不同程度的生活成本上升。年收入在28,600美元以下的家庭,將因物價上漲而需多支出約6.2%的所得;年收達到914,900美元以上的最富裕族群,預計只需多支出1.7%;年收介於55,100至94,100美元間的中產家庭,則需多支出約5%的所得。由於增加關稅成本,報告顯示,美國的食品價格短期內可能會上漲2.6%。在所有受影響的商品中,服飾價格預計上漲幅度最大,達到 64%。關稅將導致美國家庭平均每年損失4,700美元。
為有效消除美國的貿易逆差,《外交事務》建議,華府應參考凱因斯的倡議,透過政策實現充分就業,而非透過對外順差來發展經濟。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建構一個新全球貿易體系,各國達成共識,約束自身的內部經濟失衡,讓國內需求與供應匹配。如此,國家間才不會再被迫承擔彼此的內部經濟失衡,從而達成更公平、更穩定的全球貿易格局。各國創建一個新關稅同盟,要求會員國保持彼此的貿易平衡。同時,也對同盟外的國家設立貿易壁壘,以保護自身免受來自外部的經濟失衡。此外,成員國也必須承諾,不得將自身內部政策成本外部化。在這體系下,每個國家可選擇自己偏好的發展路徑,但不能以犧牲貿易夥伴的方式,來解決內部經濟失衡。
雖然川普的「對等關稅」現已暫緩,但貿易逆差的原因相當複雜,並非僅看兩國進出口的落差。唯有徹底改變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才能緩解當前緊張的國際貿易局勢。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Brookings ,2025年4月17日;The Conversation,2025年4月23日;Foreign Affairs,2025年4月21日;Bloomberg News,202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