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韓製造業PMI連兩月萎縮 亞洲大部分工廠都因川普關稅受重創
發布日期:2025-05-02
包括台灣在內,亞洲大部分國家的製造業景氣4月持續走弱,因美國總統川普徵收10%的關稅,導致企業面臨需求疲軟、客戶暫停下新訂單的困境。
標普全球周五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由於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導致客戶需求疲弱和新訂單縮減,包括台灣和南韓在內亞洲工廠大國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上月大幅下滑。
台灣PMI由3月的49.8降至4月的47.8,連兩個月萎縮,是16個月以來最低點。PMI是綜合指標,數值低於50榮枯分界線表示營運狀況惡化。
分項指標顯示,新業務一年多來首見下滑。企業說不論是本土,還是外銷至亞洲、歐洲和美國市場,需求都轉弱,一部分廠商將矛頭指向川普的關稅政策。企業普遍預計未來12個月將減產,悲觀情緒升至2023年1月以來最濃。由於客戶議價而業者積極維持銷量,因此貨品的出廠價格大減,創2023年8月以來最大跌幅。
標普全球市場財智公司的Annabel Fiddes在一份關於台灣數據的聲明中表示:「美國關稅的影響以及全球經濟成長放緩的預期,抑制了對未來一年的預測。企業普遍預計未來12個月的產量降低,悲觀程度達2023年1月以來最高。」
南韓PMI由3月的49.1降至4月的47.5,是31個月以來最低,這也是2022年9月以來指數第三次降到榮枯分水嶺以下。產出和新訂單降幅為2023年6月以來最大,新出口訂單則是2024年10月以來首見下滑,創下22個月以來最大降幅。南韓製造商對於未來一年前景的悲觀情緒為2020年6月新冠疫情以來最高,紛紛選擇縮減開支。
這項調查與一天前南韓樂觀的貿易數據形成鮮明對比。南韓4月貿易數據因半導體需求強勁而優於市場預期,但也顯示出關稅開始對汽車業造成傷害。
在東南亞,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製造業活動也萎縮,分別降至49.5、48.6、46.7。菲律賓表現突出是個例外,即將舉行的地方選舉推升當地PMI,由3月的49.4重返擴張區間的53。
數據表明各地對寬鬆貨幣政策的需求正在升高。但各國央行需緩和貨幣波動、也需支持經濟成長,正處於兩難境地。
出處: 聯合新聞網
相關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124068/8712900?from=udn-ch1_breaknews-1-cate5-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