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逐步減少投資對德國新創企業造成影響

發布日期:2025-05-08

2025-05-07 駐德國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黃組長青雲

資料來源: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Start-ups: Wer finanziert künftig Deutschlands Zukunftsinnovationen?
文號:1144050012
 

近年來,新創公司在美國及亞洲的資金支持下,成功進行多輪大規模融資。然而,隨著美國投資者的退出,為德國Deeptech等新創企業帶來融資瓶頸。根據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資料,美國投資者於2024年第1季對德國企業的風險投資降至僅占13%,不僅大型融資數量減少,德國本土高科技企業的成長也因此變得更加困難。

相較於美國與亞洲,德國及歐洲在航太、量子計算、新能源等多項科技領域明顯落後。但部分新創企業被視為彌補此一差距的希望,例如德國的航太企業Isar Aerospace與The Exploration Company,以及致力於核融合技術的Proxima Fusion。這些公司深具發展潛力,但卻需要巨額後續資金投入。專家指出,歐洲目前缺乏可支援新創企業從產品開發到市場成熟階段的巨額資金。

相較之下,美國擁有General Catalyst、Lightspeed等眾多資金雄厚且風險承受能力強的投資基金,這類資金投資對於Helsing(AI防禦系統)、DeepL(翻譯軟體)等歐洲企業的發展成長,發揮關鍵作用。約46%的歐洲巨額融資(Mega-Rounds)資本來自美國,另有10%來自亞洲等地。

然而,這種對外資的依賴亦帶來戰略風險。投資者往往擁有對公司發展方向的掌控權,例如據點選擇與策略方向。專家認為,歐洲必須加快建立足以支撐本地新創的投資基金,否則可能會失去關鍵技術的主導權及價值創造鏈。

為因應挑戰,德國及歐盟內部正呼籲設立大型成長基金,專為支援Deeptech企業融資後的擴展。據UVC Partners投資合夥人Johannes von Borries估計,歐洲需多個5億至10億歐元的專項基金。此外,亦嘗試進行政策改革,例如德國政府承諾將「WIN計畫」擴展至超過250億歐元,並聚焦支援Moonshot等技術項目。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


出處: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相關連結: 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801047&areaID=2&infotype=1&country=5b635ZyL&history=&PointWork=1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