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克服川普新政的挑戰?

發布日期:2025-05-12

為降低中國對美國經濟領先地位的威脅,川普自第二任期起,開始加大對中國經貿的打擊力道,期望趁中國經濟低迷之際,透過關稅施壓,迫使中國迅速與美談判。然而,中國不但沒有在第一時間與美展開協商,反而以強硬姿態表示願意「奉陪到底」,同時也對美報復課關稅。雖然川普曾矢言對中國課徵245%關稅,但高關稅已為美國的經濟構成潛在風險。美國4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大幅下滑7.9點,降至86。其中,反映消費者對當前商業與就業市場情況評估的現況指數(Present Situation Index)微跌0.9點至133.5;而代表消費者對未來收入、經濟與就業展望的預期指數(Expectations Index)則重挫12.5點,降至54.4,不僅創下自2011年10月以來新低,也遠低於通常預示經濟衰退的80點門檻。由此可見,川普關稅對中國經濟重創的程度,可能不及美國通膨的速度。

 

川普的如意算盤落空?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認為,當前美中對峙的僵局,是雙方高層政策誤判的結果。川普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並錯誤預測北京會為了避免國內反彈而急於達成協議。相對的,中國則低估了全世界對中國傾銷所帶來「中國衝擊2.0」的擔憂。許多華府對中鷹派認為,中國領導層極度渴望與美達成貿易協議,避免經濟動盪引發社會不安,進而動搖中共的執政地位。但《外交事務》認為,這種分析並不完全屬實。的確,中國當前的經濟成長是近三十年來最疲弱的時期,但並不像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宣稱的:「嚴重衰退,甚至是蕭條」。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從二十年前的兩位數,如今已降至約5%左右。不過,即便中國經濟成長趨緩,也不代表美國就自動取得優勢。雖然美國在2024年的經濟成長率以2.8%的亮眼成績,領先所有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成長率(1.7%)。然而,這股動能正在減弱。摩根大通(JPMorgan)預測,美國的經濟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出現負成長,而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則可能下滑至4.6%。

川普政府希望以關稅壓力迫使中國重回談判桌的策略,如今已適得其反。面對美國的強勢,中國以強烈的報復能力和靈活的談判技巧來回應。川普相信只要與習近平直接對話,就能敲定全面性的美中貿易協議,但顯然北京的態度並不如此。尤其是看到澤倫斯基和川普2月底在白宮的激烈爭執後,更加深中國對美國談判的顧忌。對北京而言,如今川、習會談不太可能帶來實質成果,反而是對華府的一種讓步,不僅收穫有限,風險還很高。兩國元首談判風格的差異,也為美中對話增添許多障礙。

知名評論網站The Conversation引述專家分析,中國現認為與美國的經濟鬥爭是一場無法速戰速決的衝突,必須做好長期對抗的準備。然而,川普卻認為,這只是一場短暫的貿易戰爭,最終中國會因美國的經濟施壓而選擇結束。事實上,中國目前對美的策略就是放慢進程,並隨著時間推移,爭取最好的談判籌碼。

 

中國已做好長期對抗的準備?

川普對中採取對抗性的貿易政策,原意是削弱北京的談判籌碼,但現在卻間接為中國的「自力更生」經濟政策,提供了合理化的推動理由。事實上,中國早在多年前就已開始為美中的潛在對抗做準備,並在川普1.0中,累積了和華府打交道的實戰經驗,也學會如何規避美國設下的各種經濟和貿易限制。

中國現已要求地方政府和國營企業強化供應鏈韌性,並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為了減輕中小企業受到的衝擊、避免失業問題擴大,中國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在不確定情勢中提供支撐。在3月舉行的全國人民大會上,中共高層強調「擴大內需」是未來經濟成長的關鍵,並提出多項新政策,旨在提振消費、改善國內經商環境。同時,中國也積極推動人民幣在國際支付體系的使用,降低中國在金融上受美國制裁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近年也陸續推出一系列新法規,例如《反外國制裁法》、《出口管制法》及新版《反間諜法》。北京除了是為報復性措施建立法律依據外,也希望透過法律的規範,讓跨國企業陷入兩難。倘若這些企業配合美國對中制裁,就會觸犯中國法律;反之亦然,讓它們幾乎無法兩全其美,從而削弱西方國家利用跨國企業來影響中國政經的機會。

在外交方面,中國則透過深化區域合作,來減緩西方保護主義的衝擊。中國已加速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在和歐盟互動中,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已在3月和法國數位轉型部長 Jean-Noël Barrot會晤,並預告今(2025)年中、法將舉行三場高層對話。在亞洲方面,中國也在3月底和日本、南韓舉行五年來的首次經濟對話,尋求促進區域貿易。此外,在川普宣布課徵對等關稅後,習近平也造訪了越南、馬來西亞及柬埔寨,維繫中國與東南亞密切的經貿關係。

不可否認,高關稅確實削弱了中國對美出口的競爭力,但從北京的角度來看,中國已非吳下阿蒙,經濟能力能承受美國的施壓。《衛報》(the Guardian)指出,中國正透過降息來因應與美國的貿易戰。中國人民銀行已將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基準利率)下調半個百分點,並向銀行系統注入1兆元人民幣。此外,中國人民銀行也將基準利率調降0.1個百分點。中國輸美產品現正面臨145%關稅,經濟面臨巨大壓力。雖然近年中國對出口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但出口仍占中國GDP的15%。為了對抗川普的關稅措施,中國現利用適當的寬鬆貨幣政策來讓人民幣貶值,減少自身的出口壓力。此舉雖可能讓中國資金外流,進一步影響國內經濟,但如今中國的國家施政重點並非經濟發展。尤其是在應對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時,中國正加速科技與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有別於川普1.0時期,北京認為,中國現已準備好與美國脫鉤。

不過,中國自身的結構性經濟問題依然懸而未解。中國推行的「自力更生」與國家主導的創新戰略,最終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仍有待觀察。隨著中國內外部經濟壓力持續升高,北京也正面臨資本有限的現實制約。當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在科技研發上,勢必就會減少對家庭部門的支持。對成長於中國經濟快速起飛的年輕世代而言,更是面臨嚴峻的考驗。《路透社》(Reuters)指出,中國政府正加大力度促進青年就業。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3月份的城鎮青年失業率(指16至24歲人口,但不包括學生)有所下降,扭轉了連續兩個月上升的趨勢。2月份的城鎮失業率從16.9%小幅下降至16.5%;25-29歲族群的失業率也從7.3%降至7.2%;30-59歲族群的失業率則從4.3%降至4.1%。雖然青年失業率略有下降,但幅度並不大。隨著美中關係緊張,中國也祭出更多的就業補助。全球廣播商業新聞電視台(CNBC)指出,中國政府近日宣布將為招聘應屆畢業生的企業提供補貼,但未說明具體的補貼金額。專家分析,勞動力市場穩定仍是中國政府的關鍵問題,因為它與社會穩定和消費復甦直接相關。據估計,中國約有1,600萬個工作機會涉及生產並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北京也承認兩國貿易的緊張局勢,已對中國的出口就業產生影響。除了現有的就業壓力外,中國今年共有1,222萬名高教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比去(2024)年增加了43萬名,創歷史新高。在美中衝突升級下,對許多中國的青年而言,面對國內職涯發展機會日益受限,可能也會讓他們逐漸動搖對本國經濟安全的信心。

 

更有效的對華政策

觀察川普的對華政策,基本上都是以「美國優先」為主。然而,《外交事務》認為,與其一昧對中國極限施壓,不如採取更高明的戰略,讓北京陷入兩難的困境。《外交事務》建議,美國必須先承認一項結構性現實,即美國對中的貿易逆差將長期存在。因為美國不想把低端製造業從中國搬回來。川普要面對的真正挑戰,不是消除貿易赤字,而是思考如何透過政治手段,來重塑這種逆差結構。此外,美國也應設法確保美中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潔淨能源等關鍵產業中,能有更公平的競爭條件,同時也讓中國繼續將貿易盈餘投入美元資產,維持對美金融體系的依賴。

另一方面,美國也應持續大量出口原物料和工業中間產品,以此鞏固自身在全球生產鏈的上游供應者地位,並維持作為中國工業體系關鍵夥伴的角色。與此同時,美國也應接受在低階、小規模製造業上的貿易逆差。

在高階領域中,美國應在戰略產業(如半導體與工業機器人)上,透過一套可預測的對等關稅機制,來維持相對平衡的雙邊貿易。華府可在初期對這些高端產業施以稍高的關稅,並視中國購買美國原物料與中間產品的程度,逐步降低稅率。藉此創造激勵,鼓勵中國縮小淨貿易逆差。《外交事務》認為,此架構能讓美中共創雙贏,因為它能將把關稅調整的負擔轉移到中國身上,使中國能靈活地以自身的方式重新平衡經濟,同時仍符合美國的利益。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The Conference Board,2025年4月;Foreign Affairs,2025年4月29日;The Conversation,2025年5月7日;the Guardian,2025年5月7日; Reuters,2025年4月17日;CNBC,2025年4月28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