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對美經貿談判的最新進展
發布日期:2025-05-19
自川普宣布對全球課徵對等關稅後,許多國家積極與美國展開經貿談判。然而,由於部份國家在談判條件上,仍未與美國達成共識,導致各國對美經貿談判的進展不一。隨著90天的寬限期逐漸屆滿,不少國家也正加緊時程,期望盡快與美國達成合作協議。
英國
英國在5月初就和美國達成經貿協議,成為全球第一個完成對美談判的國家。雖然部份人士認為,該協議並不算是完整的自由貿易協定,但它仍成功降低了美國對英國農業、汽車、鋼鋁等產品的關稅。此外,該協議也釐清了兩國合作的優先事項,為未來的協商奠定基礎。川普表示,未來美國的牛肉、乙醇等農產品將獲得更大對英出口空間,其中牛肉就有13,000 公噸免稅配額。英國則強調,在不改變食品安全標準的基礎上,英方也同意簡化通關流程,加速美國商品的進口速度。
此外,美國將取消對英國的鋼、鋁產品課徵25%關稅。在汽車領域上,美國則提供英國每年10萬輛的進口配額,這些配額均適用10%稅率,遠低於原先的27.5%。不過,由於這些汽車配額大致等於英國目前對美國的出口量,因此專家認為,這對兩國汽車的貿易基本影響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產品外,其他英國商品仍需面臨美國的10%全球基準關稅。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分析,這10%基準關稅很可能會成為美國的新基本稅率。倘若成真,將會為全球貿易帶來深遠的影響,因為它改變了美國與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會員國之間的承諾。在WTO的框架下,各成員都同意對彼此設定一定上限的關稅稅率,即「最惠國待遇」(the most favored nation, MFN)稅率。由於英國現已願意接受美國的關稅調整,這意味著該10%稅率將成為美國實質的MFN稅率。這可能會產生兩個重要的影響。首先,全球超過八成的貿易都是依據MFN條件進行,一旦開了片面國家調整MFN稅率的先例,其他國家也可能會效仿採取類似的做法。其次,英國長期以來不論在經貿或政治上,都是美國密切的合作夥伴。可即便如此,英國也未能成功爭取到川普的關稅豁免。在這情形下,未來其他與美國展開談判的國家,可能更難獲得零關稅的結果。
儘管如此,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建議,各國仍可借鑑此份英美經貿協議的內涵,針對美國重點關注的議題,尋求更多對美談判的機會。在協議中,兩國明確將「經濟安全」列為優先合作項目之一。目前美國尚未制定出一套明確的經濟安全策略,這份協議揭露了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當中提到,在加強經濟安全的協調與合作下,雙方需提出共同應對第三國不公平市場的政策。很顯然,川普希望其貿易夥伴在對華政策上,能和美國保持一致。不過,考量部份國家和中國也有密切的經貿往來,因此實際落實的成果,還有待觀察。
在關稅的部份,協議中也指出:「為確保美國和英國企業能實際受益,雙方將採用能促進雙邊貿易,並防止第三方藉由此協議規避關稅的原產地規則。」一般在貿易協定中提到的「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是用來判定商品中有多少比例的價值或組成部份,必須來自簽署國。以《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為例,在乘用車的原產地認定上,必須有75%的零組件是來自美國、墨西哥、加拿大三國之一或三者組合,才符合優惠待遇資格。因此,倘若美國未來設定更嚴格的原產地規範,可能會影響到供應鏈配置和第三國企業的參與空間。對於高度融入全球供應鏈的貿易夥伴而言,未來勢必得在配合美國要求和維持自身競爭力之間取得平衡。如果美國的原產地門檻訂得過高,部份企業可能會縮減對美出口,否則就得承擔更高的成本。
中國
自川普上任後,美中不斷互加關稅,雙方都展現強硬姿態,讓外界一度擔憂兩國的經貿將全面脫鉤,然而,美中官員於5月10日在瑞士展開為期兩天的貿易談判,雙方達成初步協定,同意在未來90天內降低雙邊關稅,美國對華加徵的145%關稅將削減至30%;中國對美商品加徵的125%關稅也將削減至10%。美中貿易戰的降溫也緩和了兩國的緊張局勢。此外,雙方也將建立協商機制,中方代表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擔任;美方代表則由財政部長Scott Bessen和與美國貿易代表Jamieson Greer擔任。未來磋商地點會輪流在中國和美國,或雙方同意的第三國舉行。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引述專家分析,此次美中會談之所以能促成,主要是雙方都感受到了國內的經濟壓力。對美國而言,在高關稅的驅使下,通膨跡象已初步呈現,許多美國零售商的貨架上都被民眾搶購一空。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狀況也不斷惡化,港口和工廠正持續裁員。事實上,美中兩國深知,倘若雙方都不願意在貿易戰中先讓步,最終結果將是嚴重的經濟損害。雖然美中現已達成初步協定,但能否在90天內,順利達成第二階段的貿易協議,仍是各界關注的焦點。畢竟有別於川普1.0,如今的美中關係更為複雜,當中更是涉及到芬太尼、新興技術和半導體等議題。
此外,也有專家認為,90天的美中關稅暫緩期,將為美國和中國與第三國建立新的雙邊貿易協定,提供緩衝時間。兩國可趁此擴大與更多貿易夥伴合作,來鞏固自身的談判地位。因此,若第三國能善用自身優勢,將有機會在世界兩大經濟體的博弈下,爭取最大利益。
日本
相較英國和中國,日本對美的談判進程似乎較為緩慢。川普除了對全球課徵10%對等關稅外,對日本也再加徵14%。日本多次向美國爭取豁免但都遭拒。美方主張,對日關稅是否調整將需視談判而定,但不會降至0%。在美英達成汽車出口低關稅配額協議後,日本首相石破茂在5月11日表示,日本將持續要求美國「全面撤除」對日本汽車的關稅。
《路透社》(Reuters)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赤澤良聖將在本週赴美進行第三輪貿易談判。此外,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還計劃本週訪問加拿大,與七國集團外長舉行會晤,也可能會和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討論匯率的問題。
消息人士表示,日本正在考慮一些條件,做為換取美國關稅豁免的籌碼,包括增加對美玉米和大豆的進口、造船技術的合作,以及修改進口汽車的檢驗標準等。實際上,日本的優先事項是爭取美國對汽車和車用零組件的關稅豁免,因為這些都是日本出口的支柱。然而,有專家認為,美日經貿談判可能會持續延長,因為對美國而言,對日本課稅所造成自身的經濟損害,比對中國課稅還要小。因此,美國沒有與日本儘早達成協議的迫切壓力。
雙邊貿易協定已成為國際貿易體系主流
從美英和美中兩份經貿協議中,可看出如今的國際貿易體系已從多邊規則,轉向雙邊協定,但這種雙邊關係仍存在變數。以美英協議為例,該文本指出:「本文件不構成具法律約束力的協定」。換言之,這只是政策承諾而非正式條約。大西洋理事會認為,對整體美國貿易政策而言,這將是一種新模式,也就是不再有真正「完成」的協議。每份協議都有可能隨時被重新談判、修改,甚至撤回。美國接下來還可能和其他國家談判更多類似協議,而此舉也可能會逐步侵蝕WTO的核心原則。
雖然目前已有少數國家和美國達成協議,但由於這些協議本身缺乏法律性,也未經過雙方國會審議、表決,加上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等多重因素,都有可能會為全球貿易秩序帶來動盪,並對過去美國建立的穩定經貿關係,形成挑戰。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25年5月9日;Atlantic Council,2025年5月12日;Reuters,202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