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立法開放碳封存技術,專家呼籲同步推動負碳排技術

發布日期:2025-06-19

2025-06-17 駐德國代表處經濟組 黃組長青雲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Klima: Warum Unternehmen CO2-Speicherung allein nicht ausreicht
文號:114406035
 

德國規劃於今(2025)年11月立法允許製造業使用碳捕集與貯存(CCS)技術,將二氧化碳從排放源截取並永久儲存。然而,部分產業及學界人士認為此舉遠不足以應對氣候變遷,要求政府進一步支持從大氣中直接去除二氧化碳的「負排放」技術。

如曼海姆能源公司(MVV Energie)即認為,僅靠CCS無法達成氣候中和,還必須運用結合生物能源、碳捕集與貯存技術的複合性方式(BECCS),從大氣中減少CO₂濃度。該公司指出,農業、廢棄物處理及水泥等產業存在無法完全消除的殘餘排放,因此需有技術能實現「負排放」。

科學研究顯示,全球每年需移除70至90億噸的CO₂,以實現巴黎協議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的目標。目前MVV Energie正透過燃燒生質能源並捕存其所釋出的CO₂,嘗試於2035年前實現負排放。

MVV Energie、諮詢機構Guidehouse及德國能源產業研究中心(Forschungsstelle für Energiewirtschaft e. V. , FfE)建議,政策初期應以彌補技術經濟性缺口為優先,例如補助營運成本而非僅是設備投資。根據評估,每去除1噸CO₂的成本為240歐元,與歐盟碳交易市場(ETS)預期價格相比,仍有每噸110至130歐元的資金缺口。這意味著,即使企業將負排放成果轉化為碳權在市場出售,所獲收益也難以回收成本。因此,若要大規模部署相關技術,政府必須提供額外財務支持,以彌補價格落差。

為建立有效的負排放市場,專家呼籲設立一致的標準與認證機制,確保CO₂可長期儲存至少200年。未來若能將負排放納入碳市場,企業間可透過碳交易減排證書(碳權),來補償自身難以避免的排放量,實現淨零目標。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


出處: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相關連結: 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802636&areaID=&infotype=1&country=5b635ZyL&history=&PointWork=1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