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框架協議背後的結構性風險

發布日期:2025-06-23

近期,美中剛完成高層貿易會談,並宣布雙方達成一項「框架性協議」,象徵雙邊貿易緊張的局勢暫獲緩解。此番談判表面上雖緩和了自川普團隊重返白宮後升高的貿易衝突;但就實質內容而言,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高額關稅大致維持不變,企業面對的不確定性與壓力亦未顯著減輕。

自川普2.0迅速恢復「關稅優先」貿易政策主軸後,美國大幅調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稅率至145%,實際上形同全面封鎖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而中國則迅速反制,將對美關稅調升至125%。美中彼此關稅報復的舉動,不僅導致雙邊貿易額劇烈下滑,也對全球市場造成明顯衝擊。根據《日經新聞》(Nikkei Asia)報導指出,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4月與5月對美出口分別年減21%與34.5%;美國商品對中出口亦連續兩個月呈現雙位數下滑。同時,航運費用的飆升,也讓進出口企業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美中雙方於5月底在日內瓦首次達成初步停戰協議;並於6月在倫敦進行第二輪實質談判,最終促成本次「框架性貿易協議」的誕生。

據《日經新聞》(Nikkei Asia)報導,此次協議的核心成果包括:中國同意恢復稀土礦物與磁鐵出口,解除先前因反制關稅而施行的出口限制;美國則承諾撤回部分對中的制裁措施,但並未明確表示是否降低關稅。儘管雙方皆表示「已取得新進展」,但具體細節仍高度模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川普於會後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 發文宣稱:「WE ARE GETTING A TOTAL OF 55% TARIFFS, CHINA IS GETTING 10%. RELATIONSHIP IS EXCELLENT!」這番言論意味著目前美國對中國商品的整體關稅水準,包括上月於日內瓦協議下的10%基準稅率;就中國涉嫌與芬太尼毒品問題相關所加徵的20%附加稅,以及第一任期遺留的25%關稅措施。當前總和達到55%的整體稅負,仍遠高於貿易戰前的水準,對進口業者依舊造成深遠衝擊。

雖然協議本身降低了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的風險,但高關稅並未解除。美國企業普遍對協議成效持保留態度。當前他們更關注的問題是,高關稅政策是否為長期策略?是否可能出現行政命令外的反覆改變?以及與其他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是否將引發全球報復潮等疑慮。根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導,美國玩具製造商Learning Resources執行長就表示,該公司生產線位於中國,目前仍承受超過30%的關稅;該執行長更直言,川普的政策「幾乎是在讓企業無法在中國做生意」。雖然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根據中國的數據顯示,2024年雙邊貿易總額超過6,880億美元;然而,高度變動的貿易政策,仍讓各大企業不願在不穩定貿易情勢中提升曝險規模。

此外,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指出,為配合談判,目前針對其他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將暫時統一調降至10%;但最快將於7月8日後重新調整,最高可達49%。當前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大趨勢下,多數企業已啟動「去中國化」風險評估,尋求將生產線外移至越南、印度、印尼等地。然而,由於最終稅率尚未確定,加上東南亞地區基礎建設與產能限制,讓企業難以評估未來進出口的成本;也抑制了產線佈局的決策速度,使這波轉型進程仍充滿許多未知數。

也就是說,儘管川普與中國代表團皆表示協議「基本達成」;但雙方均強調此協議尚需高層最終批准,顯示協議尚處於政治承諾階段,缺乏法律約束力。且如同前幾輪貿易戰的經驗,過往川普政府與中國所達成的協議,曾多次因解釋不同或國內政治考量而中止、修改或廢除,如2019年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即為一例。此外,Sinolytics的聯合創辦人也指出,由於中國貿易量遠低於美國,無法以對等關稅反制,故轉而採取資源控制策略。未來,出口管制可能成新型戰略工具,而「技術—資源—安全」三者之間的博弈,將可能成為常態。

此次中國以稀土出口為反制美國的主軸之一,根據《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表示,中國已同意發放為期「六個月」的臨時許可證,給需要進口稀土礦物和磁鐵的美國公司。然而,此舉代表中國政府能夠每六個月就重新審視頒發許可證的決定,從而為美企供應鏈帶來更告的不確定性。川普政府也尚未針對該疑慮以及協議條款的更多細節做出明確回應。

另外,根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雖說有消息指出中國於倫敦會談上承諾將加速批准數萬件美國非軍事製造商的稀土出口申請,但某些特殊稀土並未納入倫敦會談所達成的加速審批範圍。像是美國軍事供應商用於戰鬥機和飛彈系統的一些專用稀土,以及磁鐵的出口許可,皆未納入准許範圍。而美方目前則是繼續對中國採購的AI晶片與先進半導體設備實施出口限制,以防相關產品用於軍事用途。且美國政壇內部對是否擴大此類技術管控也仍有爭議。

根據《日經新聞》(Nikkei Asia)報導指出,企業界目前對未來的展望有三個關鍵觀察指標:首先,是美中領導人是否會正式簽署協議。因為若協議能獲得雙方高層的最終背書,將有助提升企業信心與法規穩定性。反之,若再出現否決或修正,市場將再次動盪。再來,是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推行程度。若美國真如川普宣稱的,向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大幅提高關稅,此舉恐引發第二波全球貿易緊張與報復性措施,將直接衝擊跨國供應鏈的整體成本結構。最後,則須關注中國是否再度啟用其他非關稅報復手段,如採取出口配額、投資審查、數據管控等措施,亦將影響協議實施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此次倫敦的貿易協議為美中關係提供了短暫的技術性喘息;但實際上,高關稅政策依然存在,對企業與市場的壓力並未真正解除。從企業決策角度而言,「穩定性」與「可預測性」遠比名義上的停戰更為重要。未來六個月,若雙方能克服國內政治與制度障礙,將有望重建穩定的協商機制,或有機會逐步恢復制度化的經貿秩序。否則,任何單方面再度施壓的行動,都可能再度將全球貿易推向風口浪尖。

 

【由張華雄、劉又銓綜合報導,CNBC,2025年6月11日;Nikkei Asia,2025年6月12日; CNN,2025年6月16日;Reuters,2025年6月16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