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脫歐看川普貿易政策的經濟風險
發布日期:2025-06-30
2025年初,美國總統川普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宣示,他將帶領美國擺脫「不公平的全球經濟秩序」,推動「解放日關稅」(Liberation Day Tariffs),全面調整美國與世界主要貿易夥伴經貿關係。從貿易、投資、到移民,川普政府的「策略性不確定」模式,透過政策反覆與模糊,來增加談判籌碼與內部施壓空間。但這種混亂導向的治理方式,其實已在其他國家留下前車之鑑,最明顯的案例莫過於英國脫歐。
根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英國於2016年6月公投脫歐。對選民而言,脫歐是一場迅速的政治決定;但對企業、投資者與勞工市場來說,這卻是長期經濟結構性不確定的開端。自脫歐以來,英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的能力顯著下滑。根據實際統計顯示,英國每年吸引的FDI總額比過去五年平均低了超過20%。此外,英國工商總會(BCC)報告則顯示,英國中小企業受創尤深,有近六成中小企業表示對未來三年經營環境缺乏信心,紛紛暫停或延後原定設備擴充與人力雇用計畫。這些都呈現出政策不確定性所帶來的「觀望效應」正在形成惡性循環。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報導即指出,脫歐公投後,英國政府耗費數年時間與歐盟協商貿易條款。期間,英國的經濟政策幾乎陷入停滯,企業無法預知未來的市場存取條件、監管標準、關稅安排,因此大幅縮減長期投資。從2016年第二季至2024年底,英國企業的資本支出僅從850億美元微幅成長至867億美元,幾近零成長。儘管初期貿易量與GDP未明顯下滑,但長期影響逐步顯現。根據英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院(NIESR)報告,即便2021年《英歐貿易與合作協議》已簽署完成;但企業對監管變動、市場障礙與非關稅障礙的疑慮仍未消除。英國勞工生產力幾乎停滯,實質平均所得八年間僅成長4%。若無脫歐衝擊,英國家庭年收入原可望高出約2,000美元,突顯英國整體社會的重大經濟損失。
早在1983年,經濟學家Ben Bernanke即指出,當市場面臨高度不確定性時,企業會延後投資決策,特別是具有高「沉沒成本」的產業。因為一旦環境出錯,初期投入無法回收,風險過高。這樣的理性行為在短期內雖可避險自保,但從總體經濟角度來看,卻會造成長期性經濟發展的投資遲滯與創新枯竭。「英國脫歐」正是這一模型的真實演繹,企業在政策未明確前選擇觀望,導致資本支出與創新投資停滯,進而衝擊整體生產效率、研發投入與勞工薪資。如今,美國正走上相似的道路,承擔「策略性不確定」的代價。
根據《彭博社》(Bloomberg)報導,2025年第一季美國的併購交易數量較前一季下降19%,交易總金額也下滑22%。此外,外資投資申請案件亦出現遞延潮,特別是德國、韓國與新加坡企業普遍表示對川普政府的關稅調整節奏與移民審查政策缺乏信心,轉而將資源配置至加拿大、墨西哥與東南亞。儘管美國市場潛力巨大,但制度與政策的不確定性,正逐漸削弱其全球資本首選地位。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亦指出,「全球經濟展望」(G3)大幅下修對美國2025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從3月預測的2.2%降至1.6%,並表示明年的經濟成長將進一步放緩。該報告凸顯了川普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混亂,以及相關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的長久損害,已逐漸形成連鎖反應。且自川普推出「解放日關稅」後,幾乎所有反映企業預期的經濟指標均出現劇烈變化。「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Index)自川普連任後翻倍,在「解放日」後再度飆升,目前指數高於COVID-19、2008年金融危機與1985年歷來其他重大事件水準,這反映出企業與投資人面對政策方向混亂的極度焦慮。
多家重量級美國企業,包括福特汽車、玩具商萬代(Mattel)、西南航空與UPS 等均宣布不再發布財務預測,原因是政策前景無法估算。根據《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報導指出,2025年第一季《企業圓桌會議》調查顯示,58% CEO預估未來六個月資本支出將持平或下降,併購交易數量相較2024年Q4下降19%。而小型企業中,僅18%規劃新增設備投資,創下自2020年疫情初期以來最低水準。儘管2025年第一季的資本投資與貨物進口短暫爆增,分別年增24.4%與53.3%;但這實際上是企業為躲避預期中的新關稅而提早購買,並非真正的新增投資動能。這類「恐慌型投資」難以持續,也無法支撐長期經濟增長。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生成式AI的崛起足以對沖川普政策造成的不穩定。像是已宣布將在2025年投資800億美元用於AI資料中心建設的微軟,以及也將持續拓展其AI佈局的Meta、Google等。若生成式AI具備足夠強的商業驅動力,也許可暫時支撐一部分資本市場的樂觀情緒。然而,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提醒,AI領域的資本支出主要集中於少數科技巨頭,對整體產業升級的帶動效應有限。更重要的是,川普的關稅與外資限制政策也對全球供應鏈構成阻礙,讓本該流入美國的外資止步觀望。如果貿易與投資環境長期處於模糊與反覆中,將使中小企業更難承擔轉型風險,最終導致資金與人才向外流動,並削弱全國長期競爭力。而外國跨國企業雖被鼓勵在美投資,但若美國本身制度不穩、關稅政策反覆,投資風險的升高也將使企業轉向其他更穩定的市場。美國不應重演英國脫歐後的錯誤,而應以穩定制度為成長奠基。
《衛報》(The Guardian)評論也指出,英國脫歐留下的教訓極其深遠,「政策不確定性」是企業投資的毒藥。一旦企業無法預期未來的規則,就不會進行高額成本的投資,如研發、設備擴建、長期市場佈局等。而如今的美國,看似正走向類似命運。
川普的「策略性不確定」政策,雖名義上強調保有談判彈性,但實際上卻正在扼殺企業的投資意願與創新潛能。當企業紛紛選擇保守應對、國際資金延後進場、美國供應鏈再度重組之際,所謂的經濟主權,可能僅剩口號,而不再具備實質成長的基礎。根據2025年密西根大學消費者調查,美國民眾對未來一年通膨的預期從前一年12月的2.8%飆升至6.6%,反映出市場的不安情緒已擴散至日常生活。
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建立在穩定、透明與可預測的政策環境上。當政府以不確定性作為策略工具,最終將導致企業信心崩潰、資本外逃、創新枯竭。美國若要走出真正的「製造業回流」之路,應當摒棄策略性模糊,回到政策可預期、制度可信賴的正軌。當前美企需要的不是更多談判籌碼,而是政策的可預測性與制度的穩定性,否則,將重蹈英國脫歐後的經濟迷航,讓國家與人民承受沈重代價。
【由張華雄、劉又銓綜合報導,CNN,2025年6月6日;Financial Times,2024年6月27日;Bloomberg,2025年4月8日;Foreign Affairs,2025年6月10日; The Economist,2025年2月6日;The Guardian,202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