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工業化與中國模式的啟示

發布日期:2025-07-14

長期以來,中國與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定位形成鮮明對比,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主導了從原材料、關鍵零組件到最終產品的大量供應鏈;而美國則為全球最大的終端消費市場,透過資本市場與創新體系主導全球高端服務與技術。然而,如今這種高度依賴中美分工的全球體系正面臨劇烈轉變。

在地緣政治緊張、供應鏈斷裂風險與人工智慧、電動車等新興科技戰略性提高的背景下,「製造自主」已成為國家安全與經濟政策的重要課題。美國不再能仰賴過往「發明未來,由他國製造」的模式,而必須重新審視工業基礎、材料來源與基礎設施能量。美國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不再只是經濟話題,而是一場關乎國力重塑的系統工程。與此同時,中國也正加速推進內需主導、技術自主與能源轉型的國家戰略。這場美中競爭已不僅是關稅、晶片或地緣政治的表層對抗,更是一場製造力與建設能力的競賽。

中國製造業的崛起並非偶然。根據《學術期刊資料庫》(ScienceDirect)的資料顯示,這是中國系統化的產業政策、政府資源整合與企業策略協同的成果。在三十年的高速工業化進程中,中國成功打造了世界上最龐大、最具競爭力的製造基礎,從高鐵電氣化、電動車產業鏈、太陽能與風電發展,到新一代核能技術的推進,中國展現出極強的「建設力」與產業整合能力。根據《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報導,中國企業如比亞迪、隆基、天合光能等,不僅涵蓋原材料供應、核心技術研發、組裝生產與市場佈局,更透過區域產業群聚實現供應鏈集中化、效率最大化。例如,包頭市的稀土與永磁體材料供應鏈,政府授予中國北方稀土公司開採權與稅收減免,並吸引相關磁材公司進駐;合肥市的電動車製造生態圈,從內陸三線城市轉型為電動車核心生產基地,形成新一代「汽車谷」,以及珠三角的電子與高端製造集群。

《學術期刊資料庫》(ScienceDirect)的文章也指出,這些發展背後,是政府精準的產業規劃與土地、稅務、基礎設施等政策支持。這種「聚落式發展+全鏈整合」使中國在太陽能、電池與電動車產業中迅速崛起,掌握全球大部分市佔率。而中國政府與國企、學校、企業聯合,快速推動技術商業化。例如,在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方面,從概念到量產只用了十年,遠快於美國動輒需時十年以上的專案審查與環評制度。於2024 年,中國新增 280 GW太陽能發電量,超過美國累計裝機總量,並建立超過 100 萬座公共電動車充電站。這類成果的背後是「戰略集中投入」的實踐。

與中國相比,儘管美國仍在全球創新與高科技領域佔據領先地位,擁有矽谷、波士頓等創新重鎮。也在AI、航太、生技、半導體等方面的技術實力;但在「實體製造能力」方面,美國卻日益落後於中國。這種「創新強、製造弱」的發展模式,已在全球供應鏈緊張與地緣政治衝突中暴露了美國的戰略脆弱性。

《衛報》(The Guardian)即報導,全球鋰電池產能有75% 在中國,超過 150 座鋰電池超級工廠,而美國僅有少數幾家電池廠或初期運營的設施;全球太陽能板則有 80% 為中國製造,而美國則因缺乏關鍵環節的供應能力,像是矽錠與矽晶圓等,導致成本與規模難以競爭;另外,永磁體與稀土產業,中國市佔率超過 90%,而美國僅有一家主要生產廠商(MP Materials),且部分仍仰賴中國進行關鍵加工程序。這些缺口無法靠自由市場或海外盟友填補,因為供應鏈的安全與即時性無法外包。若無具體政策與資金挹注,難以形成有效的本土製造生態系。

另外,美國製造業的困境,除勞動成本較高外,更是源自整體制度設計與執行效率的低落。包含:行政流程過長、環評與地方抗爭,以及缺乏中央統籌機制等。美國長期依賴市場驅動與州級分權決策,難以如中國般自上而下動員資源、統合規劃。這種碎片化治理模式,雖有助於地方彈性,但在面對需要「供應鏈整合+基礎建設+技術佈局」的產業重建工程時,反成為阻力。

近十年,美國風投與資本市場傾向投資軟體、平台經濟與高回報的數位領域,導致硬體製造、原材料開採與基礎科學等領域資金斷層。這使得新創公司難以在電池、磁體、再生能源設備等製造環節規模化成長。相較之下,中國的國家資本體系,像是國企、政策銀行、地方政府基金等,可將大量資源導入製造與技術商業化階段,形成有規模的「國家級創投鏈」。

美國雖持續與盟國強化供應鏈合作,如美歐貿易技術委員會、日韓晶片聯盟,但部分資源仍難以替代中國的規模與供應密度。例如,稀土加工需投入大量高污染、高能耗設備,歐洲國家興趣不高;電池級鋰鹽的提煉能力目前中國仍居主導地位,美國本土提煉仍處早期階段;太陽能關鍵零組件如矽錠的技術與產能集中在亞洲。在這種背景下,即便美國願意與盟國協作分攤風險,仍須承認,若不建立自身完整的製造能力,便無法真正掌握技術與能源轉型的戰略主導權。

與中國自上而下的國家資本主義不同,美國必須在民主制度、地方自治與自由市場框架下推動再工業化。這代表美國不能單純複製中國模式,而需建立一套適合自身體制與社會結構的「混合型產業政策」。這套政策不僅要重建供應鏈,更需打造產業聚落、整合基礎建設並動員資本市場,以創新方式重啟實體經濟引擎。

據《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報導表示,產業群聚(industrial clustering)是中國製造成功的關鍵。美國亦可依照地區比較優勢,規劃產業聚落,從而重新激活地方經濟。像是五大湖區可發展為「Battery Belt」,橫跨明尼蘇達(Duluth)至密西根(Detroit)。該地區擁有豐富的鋰、鈷、銅、錳礦藏,適合鋰電池與磁體材料製造;美國東南部(如喬治亞、田納西)已成汽車組裝重鎮,可導入電動車馬達、電控模組與充電基礎設施製造;西南部內陸(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則可作為稀土提煉與高溫磁材的試點區域。這些聚落的形成需由聯邦政府提供激勵,如稅務優惠、基礎設施補助,以及州政府主導規劃,並吸引私部門投入技術與資金。若規劃成功,這些聚落將形成自我強化的供應鏈系統,具備韌性、競爭力與長期成長性。

此外,美國的審批流程與環評制度設計初衷良好,但實際操作卻常形成產業發展障礙。要讓製造業重建工程落地,美國政府需轉變角色,從監理者成為「產業加速器」。像是,設立「綠色通道」(Green Lanes),針對鋰礦開發、晶片廠設立、再生能源設施建置等戰略性專案,建立跨部會快速審批機制;授權能源部、交通部更大決策權限,允許簡化流程,統一規格與工期,避免重複審核與地方阻力拖延;與地方政府組建「產業特任小組」,由州長、市長、能源局、經濟部門協調土地、水電、人力與基礎建設協調。這些措施不僅可縮短開發時程,也能減少投資不確定性,進而吸引更多企業願意承擔長期製造風險。

另外,根據《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政府若欲推動產業政策,需善用資金與信用優勢,吸引私人資本進場。可透過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模式,由財政部或國會授權設立,以支持稀土、鋰電池、AI數據中心與核能建設等戰略性投資;並推動「公共創投基金」(Public-Private Venture Funds),與矽谷創投、退休基金、大型銀行合作,共同投資於具風險但高戰略價值的新興製造領域;再動員創投參與硬科技與資源業,鼓勵創投基金投資礦業、自動化設備、能源材料等非典型領域。如 Andreessen Horowitz 即呼籲打造「美國國家級礦業冠軍」。

此外,聯邦政府也可透過稅收抵減(Investment Tax Credit)、基礎設施協助與人才培訓計畫等方式,放大私部門投資意願,建構良性生態系。據觀察,中國產業升級能成功部分也歸功於其產學協作體系。美國可重新強化大學與社區學院的技術教育,銜接新製造業所需的中階技術勞力;聯邦研發預算可導向產業轉化,如能源部、NSF 與國防部可加強技術商業化路線圖建構;以及「區域創新中心(Regional Innovation Hubs)」的設立,促進研究機構與產業界聯合開發。這類整合不僅提升產業創新,也讓地方城市重拾經濟成長動能,避免科技發展過度集中於少數地區。

今日的美中競爭,不再僅是 GDP 或貿易順差的消長,而是圍繞「誰能建構更強韌、更多元、更具前瞻性的製造體系」。美國若欲維持未來二十年的科技領先與經濟主導,勢必須重新建立一套能兼顧速度、規模與品質的產業政策,並以民主社會的方式實現有效治理。美國歷史上也曾多次展現出驚人的建設力與戰略動員能力,像是大蕭條後的「新政」公共建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工業轉型、太空競賽期間的科技總動員、冷戰時期的基礎科研網絡與 DARPA 模式,甚至近年 COVID-19 疫苗計畫的加速核准與部署等。這些經驗顯示,美國具備「在關鍵時刻整合資源、重新定義自身」的潛能,只是缺乏一套現代版本的產業敘事與政策架構。

產業政策的本質,不在於回到舊時代,而是要以新方式面對當代挑戰。當 AI、能源轉型、地緣政治與氣候危機交織為全球治理的核心議題時,若美國無法建立自己的製造與材料體系,將無法主導技術規格、供應鏈安全乃至國際規則制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即指出,打造具有美國特色的產業政策,關鍵不在模仿,而在「選擇性學習」與「制度創新」。美國可從中國與他國汲取經驗,例如中國的產業聚落、日本的精實生產、德國的中小企業技術專精(Mittelstand),再結合自身優勢,包括全球最活絡的創新與學術生態、深厚的資本市場、多樣化的移民與人才紅利、健全的法治與知識產權體系及相對透明與開放的治理架構。最終,美國的再工業化,應以此為基礎,打造出一套21 世紀的民主型建設國家(Democratic Developmental State)──能促進生產、創造就業、強化國安、並促進技術公平擴散的體系。

 

【由張華雄、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5年6月10日;The Guardian,2024年7月11日;ScienceDirect,2024年11月1;CNN,2025年4月10日;Washington Post,2025年7月6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