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貿易戰與全球經濟秩序的重生
發布日期:2025-07-22
自2018年起,川普政府大幅加徵關稅,掀起全球貿易戰,對長期以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造成劇烈衝擊。進入第二任期後,川普更進一步提出高關稅作為重塑貿易體系的工具,並於2025年4月宣布對主要貿易夥伴實施新一輪懲罰性關稅。此舉雖激起國內外反彈,卻也凸顯出一項重要議題:當前的全球貿易體系是否已無法因應新的地緣政治與經濟挑戰?
根據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研究表示,在該中心2025年3月舉行的貿易戰模擬演練中,來自美、加、歐、墨西哥的官員、資深貿易談判官與安全分析專家,透過模擬情境設定,美國對所有主要貿易夥伴加徵全面性關稅;但同時表示願意與各國就替代安排進行談判,為其保留彈性。模擬中還特別加入諸如「格陵蘭主權」與「加拿大地位」等非貿易議題,以考驗各方在壓力下的談判能耐。各國參與團隊須根據各自利益權衡選擇是否與美方合作,或嘗試聯合反制。
在重重壓力測試下,即使多數代表對美國的單邊行動表示不滿,但最終仍傾向與美國進行雙邊磋商,以降低自身損失,而未能形成統一反制聯盟。且透過最終結果顯示出,美方意外促成一個以美國為核心並且排除中國的民主貿易同盟架構。這一結果反映出一項現實考量,也就是,即便美國以強硬姿態推動政策,但只要美國國內市場在世界上仍是最具消費力的單一市場,那多數國家仍難以與之割席。
儘管模擬並非對未來的精準預測,但卻提供了一個值得重視的政策啟示。全球體系目前正面臨分裂與重構的過渡期,國家決策多以經濟規模與制度可信度為核心考量,而非僅止於價值或意識形態的歸屬。雖然於模擬中,美國成功建立民主貿易同盟,但在現實中,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卻混亂失序,嚴重損害自身政策的可信度。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即指出,川普政府自2018年起廣泛援引《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與《1974貿易法》第301條中賦予的緊急權力,繞過公聽程序大幅徵收關稅。甚至曾針對無人居住的赫德與麥當勞群島課徵關稅,引發外界質疑決策品質與政策設計的合理性。此種「突襲式」貿易政策導致供應鏈動盪,企業難以預期政策方向;盟國亦無從判斷合作界線,因此嚴重削弱了長期建立的信任機制。以美加墨協定(USMCA)為例,川普在已簽署新協定後仍對加拿大鋼鋁課徵關稅,重創彼此信任。《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即指出,川普貿易政策最大的問題不在走錯方向,而在隨機與不透明,讓盟友無所適從。這些案例說明,若無制度化與穩定的政策程序,即使具有經濟實力,美國也可能因為預測性與信賴基礎的缺失,削弱自身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領導力。
面對政策混亂,美國若欲重建全球貿易領導地位,首要之務便是導入制度化與可預測的政策工具。上述兩部法案中的條文,都提供了進行正式調查、蒐集產業意見與經濟數據的管道,可賦予政策更高的正當性。此外,美國應明確規範各國獲得關稅豁免的條件,避免貿易談判流於「黑箱作業」或臨時協議。目前多數談判僅止於90日框架協議,卻缺乏實質的法律約束力。唯有透過穩健的制度化架構,美國才有可能重建與盟友的互信,進而推動貿易體系的長期結構性改革。
根據《理財週刊》(MoneyWeek)報導指出,中美貿易總額於2024年仍超過5800億美元,顯示雙邊經濟關係密切。然而,隨著川普政府推動科技出口管制、投資審查與資料安全措施,兩國出現明顯「脫鉤」趨勢。美國意圖在半導體、關鍵礦產、藥品等戰略產業中,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雖然該過程將帶來短期經濟陣痛,但正如《路透社》(Reuters)分析所指,部分脫鉤將成為長期戰略競爭的必要代價。為了彌補貿易損失並維持技術與創新領先地位,美國必須深化與盟友的整合,打造「民主國家經濟聯盟」,透過協調出口管制、產業補貼、技術研發投資與資料標準等領域形成一致行動。美國與歐洲、日本、南韓等可共同擬定對中政策與風險管控機制。
在新興的「全球經濟安全秩序」中,傳統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已無法完全適用。川普政府試圖推動「區辨式合作」,將貿易夥伴區分為三圈。第一圈為核心圈,為有與美國價值觀一致的民主國家,一同推動深度經濟與安全整合,如日本、歐盟、五眼聯盟等;第二圈則是依循規則與互惠原則,進行有條件的貿易往來;第三圈對戰略競爭對手實行「去風險化」(de-risking)政策,限制其參與關鍵供應鏈,像是中國。此一架構不僅回應地緣政治風險,更可導入彈性,使制度更具韌性與可調整性。
儘管川普的貿易戰策略備受爭議,但若能轉化為制度性改革的催化劑,將有可能推動全球經貿秩序的重構。美國應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協同推動出口管制、投資審查與資料保護政策,同時就中國鋼鐵、鋁等產業中的產能過剩問題展開合作應對。這類合作不僅可促進政策透明度,也有助於建立「可預測的經濟安全秩序」,讓各國清楚瞭解在何種情境下,基於國安理由限制貿易是合理與必要的。
正如《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指出:「真正的經濟領導力,來自與盟友共同制訂規則,而非獨斷地施壓。」川普式的高關稅與強硬談判策略,或許無法重建昔日的自由貿易秩序,卻可能成為推動體系重整的契機。關鍵不在於關稅本身,而在於如何利用這些壓力,建立有別於過去、但更具穩定性與戰略適應性的國際經貿規則。美國必須拋棄以交易為導向、缺乏規則基礎的短期框架協議,轉而推動具法律拘束力的制度整合,才能恢復盟友信任並確保長期競爭力。唯有如此,全球貿易體系才能在地緣風險升高與多極化挑戰下,建立一種新的穩定平衡。
【由張華雄、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5年6月9日;The Guardian,2025年4月7日;MoneyWeek,2025年5月3;CNAS,2025年4月1日;Washington Post,2025年2月5日,2025年4月3日;Reuters,2025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