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達成貿易協議
發布日期:2025-08-11
美國和歐盟近日達成貿易協議,未來美國將對歐盟課徵15%關稅。作為協商條件,歐盟則對美開放市場,對美實施零關稅。同時,歐盟還承諾將投資美國6,000億美元,三年內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天然氣,並向美國企業採購大量武器,以持續援助烏克蘭。
雖然英國早已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稅率比歐盟更低,僅有10%;但《歐洲新聞台》(Euronews)引述歐盟官員表示,美英協議中的10%關稅並不包含原先課徵的最惠國稅率(Most Favoured Nation, MFN),而美國對歐課徵的稅率雖比英國高,但已包含MFN。換言之,英國對美除了10%對等關稅外,仍需再疊加MFN稅率,才是最終支付的關稅總額。反觀歐盟卻僅需支付美國最高15%的關稅,且無需疊加MFN。以起司為例,若歐盟對美出口起司,將面臨15%的關稅,但若從英國對美銷售起司,除了要面臨10%的關稅外,還要加上MFN的14.9%稅率,加總共計24.9%。歐盟官員也補充,如果將15%稅率扣除目前美國對歐課徵的4.8%平均關稅,那麼對歐盟實際徵收的關稅將更接近英國的10%。
在汽車進口方面,根據美英貿易協議規定,美國將提供英國汽車每年10萬輛的進口配額,課徵10%關稅,若超過該配額,則將徵收25%關稅。然而,歐盟執委會表示,目前已和美國達成協議,確保歐盟輸美的汽車也能享有15%的關稅,且不設配額。這意味著未來歐盟可無限量以該稅率對美輸出汽車。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來,歐盟已開發了一系列工具來建構經濟自主權,包含外資篩選機制、外國補貼監管、反經濟脅迫等。在法律授權下,歐盟執委會可針對因政治動機而對歐盟採取貿易限制的對手,課徵關稅或採取其他反制措施。然而,面對美國關稅的施壓,此次歐盟並未祭出任何報復措施,連超過900億歐元的對美進口報復性關稅方案也沒有啟動。有批評者就認為歐盟過於軟弱。若歐盟對美國持續「屈服」,則有可能會削弱自身的國際政經地位。
不過,《政客》(Politico)相關報導引述歐盟官員表示,歐盟此舉等於避免自己陷入一場不斷升級的貿易戰。也就是說,歐盟正在打一場持久戰。雖然中國對美採取更強硬的報復措施,但這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後果。此外,《政客》的報導也指出,歐盟避免和美國展開貿易戰,不僅是出於貿易或經濟上的考量,更是為了防止川普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並終止對烏克蘭的支持。從歐盟的立場來看,不能冒險讓美歐貿易爭端升級成政治分歧。因為目前歐洲還沒建立穩固的防禦體系,也尚未準備好在缺乏美國的幫助下,繼續武裝烏克蘭。歐盟擔憂,一旦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中獲勝,勢必將對自身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
事實上,歐盟已在今(2025)年6月北約峰會上宣布,未來十年將擴大國防支出,從原先占GDP的2%提升到5%。然而,外交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就有研究認為,對歐盟而言,要大幅提高國防預算本身就是一件艱難的任務。在預算捉襟見肘的情形下,如今再加上美國的關稅壓力,歐盟未來能否兌現對美投資及採購的承諾,仍有待觀察。美歐此次的貿易協議,可被視為歐洲短期戰略的一部份,旨在讓美國繼續參與歐洲事務,在尚未建立厚實的軍事力量前,持續利用美國的影響力維護區域安全。然而,儘管歐盟優先考慮與美國的國防和安全利益,但此舉可能犧牲自身防禦所需的經濟和政治凝聚力。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也認為,若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歐盟此次對美談判的表現不盡理想,因為歐盟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集團,但它卻無法領導一個由志同道合的國家組成的國際聯盟,共同對抗美國新的貿易政策。此外,歐盟也可能誤判了該協議的確定性。因為川普政府未來可能會以「國家安全」為由,進一步提高對製藥產業(甚至半導體)課稅。CSIS認為,當川普覺得有機會透過關稅施壓,取得政治上的勝利時,他很可能會再次利用關稅作為和各國談判的籌碼。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CSIS也認為歐盟這次與美國談判後的關稅結果,會削弱歐盟的貿易,並衝擊部份歐洲的出口產業(尤其是德國和義大利)。不過,歐盟的克制態度,雖然在地緣政治上對外釋出弱化訊號,但卻能避免美歐貿易衝突升溫,導致關稅衝擊堆高歐洲物價。即便美國將對歐盟課徵15%關稅,但歐洲央行能維持低利率,並透過適度貶值歐元,來抵消部份關稅衝擊。
CSIS分析,在這場美歐貿易談判中,華府贏得了地緣政治上的勝利,而布魯塞爾卻只能在「壞」和「更壞」間做出選擇。這份協議雖能暫時緩解雙邊貿易緊張,但歐盟更加清楚必須加速提升自身的軍事實力,以取得更大的戰略自主權。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Euronews,2025年8月8日;Politico,2025年8月5日;Atlantic Council,2025年8月6日;CSIS,2025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