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是否將導致美國通膨升溫?
發布日期:2025-08-18
雖然川普曾多次強調,美國新一輪對等關稅後,多數貨物關稅將由其他國家負擔;但主流經濟學家大都認為,關稅成本的重擔最後還是會由美國民眾來承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相關研究分析即指出,當一國對進口商品課徵關稅時,外國供應商往往不會大幅調降售價,而是維持在原本水準,關稅通常是直接疊加。川普第一任期對中國加徵關稅時,關稅就幾乎完全反映到商品的售價上。
然而,近期相關數字都顯示美國國內通膨並無明顯升溫。美國6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僅比前一個月上漲0.2%,低於市場預期的0.3%。對此,《經濟學人》引述德意志銀行的研究指出,真正為這場貿易戰埋單的,可能不是消費者,而是美國企業。因為它們選擇承擔較低的利潤,還有一些廠商在關稅生效前就先大量囤貨,因此可暫時避免調漲售價。此外,許多美國的海外供應商,如今也似乎願意承擔更多的成本。《經濟學人》彙整了美國多個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價格,其中包括加拿大、德國與南韓。在過去,若受到關稅壓力,這些國家的出口商都傾向調高商品價格,但現在卻顯得較為保守。德意志銀行分析,這是因為部份美國企業現更擔心消費者的反應。由於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高,一旦商品價格提升,購買意願也將快速下滑,導致需求銳減;另一方面,不少美企的財務狀況良好,關稅壓力承受度強,更能接受小幅度的利潤損失。可即便如此,德意志銀行認為,美國經濟可能很快就會感受到貿易戰帶來的衝擊。雖然部份中國企業已調降售價,但這些降幅遠不足以抵消美國的高關稅。此外,縱使一些美企仍能透過穩健的財務狀況,吸收關稅成本;但若關稅措施持續甚至稅率上升,未來這些企業勢必提升售價,屆時關稅成本終究還是會回歸美國消費者。
考量川普的關稅政策具高度不確定性,讓許多專家對美國通膨抱持擔憂態度。《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分析,隨著美國企業的庫存減少、實際關稅稅率上升,美國消費者將越來越感受關稅壓力。一旦關稅開始影響美國零售業價格,核心通膨的下行趨勢將會終止。隨著企業陸續轉嫁更高成本,通膨或將逐步上升。專家認為,美國的通膨率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急速飆升,但仍會緩慢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自8月29日起,將中止小額包裹免稅。以往價值等於或低於800美元的包裹輸美都能免稅。但白宮日前宣布,這項免稅措施即將終止。未來所有小額包裹均需課稅,這勢必會對美國零售業造成重大影響。
從需求面來看,當一國景氣過熱,民眾消費意願過高,導致商品、服務總需求大過總供給(供不應求)時,物價就會上升,此為「需求拉動型通膨」。而在供應面分析上,則是因企業的成本提升,導致物價上揚。除了關稅外,薪資成長也是廠商的成本之一。當勞工的薪資所得上升時,企業的營運成本也會順帶提高。為維持利潤,企業很可能會提高產品的售價,進而導致物價上漲,此為「成本推動型通膨」。
雖然川普曾多次表示,關稅導致通膨是暫時性的,但美國智庫「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and Policy Research, CEPR)認為,要決定美國的通膨是暫時性還是持續性,主要看這波關稅是否推動名義薪資成長。如果薪資成長速度因通膨上升而加快,那麼美國的通膨率就很可能會上升,因為企業會將更高的薪資成本,轉化成更高的物價。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直到經濟衰退和失業率大幅上升等因素才有機會終止。
目前經濟界主流觀點即認為,隨著美國擴大關稅的徵收,未來美國消費者可能需承受更多關稅成本。《歐洲新聞台》(Euronews)報導即指出,雖川普多次要求外國製造商透過降價來吸收關稅,但自課稅以來,進口商品的稅前價格並沒有大幅下降。有專家估計,截至今年6月,外國製造商僅承擔了14%的關稅,而美國消費者承擔了22%、美企則承擔了64%。但隨著關稅加重,未來可能會變成,美國消費者承擔67%,外國出口商承擔25%,美企僅承擔8%。換言之,一旦企業知道自己將支付多少關稅,就有可能將這些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The Economist,2025年7月27日;CNBC,2025年8月13日;CEPR,2025年8月14日;Euronews,2025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