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無人機產業之策略挑戰
發布日期:2025-08-21
2025-08-20 駐法國代表處經濟組 吳組長嘯吟
法媒費加洛報(Le Figaro)本(8)月20日報導,面對俄羅斯大量生產無人機,烏克蘭與歐洲必須重新思考其軍事與產業策略。近年無人機業已改變烏國作戰格局,部分取代火炮並提供近乎全天候之戰場監控觀測。基輔計畫今(2025)年生產四百萬架無人機,若獲充分資金支援,數量甚至可達八百萬架。西方國家擬透過合約與運輸支持其生產,惟工業產能仍有限。法國亦積極參與此戰略布局,外交部長Jean-Noël Barrot宣布將在烏國建造無人機生產設施,法國國防部軍備局 (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armement, DGA)亦提出無人機協議( pacte drones),以支持國內產業鏈發展,目標為量產150公斤以下之接觸型(近距戰術)無人機(drones de contact)。
報導指出,歐洲軍方與國防產業必須調整運作模式,以迅速回應需求;模組化與可擴展的無人機生產日益關鍵,如德商Helsing「韌性工廠」即為典型案例。民用與軍事部門之間,以及歐洲與美國企業如 Anduril 的合作,亦反映創新之必要性。總之,歐洲無人機產業當前的核心挑戰在於構建靈活的生產能力,同時維持戰略自主性,以因應俄羅斯威脅,並保障歐洲防衛之競爭力與長遠發展。
資料來源:
«L’innovation devient indispensable» : face à la production massive de drones russes, l’Europe à l’heure des choix stratégiques
https://www.lefigaro.fr/international/l-innovation-devient-indispensable-face-a-la-production-massive-de-drones-russes-l-europe-a-l-heure-des-choix-strategiques-20250820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
出處: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