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率先量產鈉離子電池,日本電池產業態度保守,恐致未來競爭力落差擴大

發布日期:2025-08-21

2025-08-20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經濟組 林組長明秋

依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025)年8月6日及2日等相關報導,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雖較鋰離子電池低,惟因其資源豐富、溫度耐受及安全性高,且無需使用價格高昂之稀土元素,目前在中國已進入商業化量產階段,然日本電池產業則態度相對保守,未來雙方競爭力差距恐持續擴大。。

中國企業在鈉離子電池產能大幅領先,比亞迪(BYD)已於去(2024)年開始量產,寧德時代(CATL)亦於本年進入商用化階段,並著手研發固態鈉電池;另,美國Natron Energy看準鈉離子電池發展潛能,宣布建設大型工廠,而日本電腦週邊設備商Elecom則委託中國代工推出相關產品。依據富士經濟研究所預測,鈉離子電池市場規模將自2024年約60億日圓(折合約4,000萬美元),至2045年擴大至1兆3,000億日圓(折合約88億美元)以上,主要應用於再生能源儲能,並部分用於電動車。

相較於中國企業積極推動鈉離子電池商用量產,日本企業多持保守態度,目前僅日本電氣硝子(Nippon Electric Glass, NEG)試產「全固態鈉電池」樣品,住友電工(Sumitomo Electric)已中止開發,Panasonic則認為鈉電池能量密度低、用途有限,迄今未提出量產計畫。據日本媒體分析,日本電池產業長期重視性能,將資源集中於研發全固態鋰電池等領域,對廉價型磷酸鋰鐵電池、鈉電池等產品研發資源投入不足;另一方面,鋰價自2022年底高點暴跌至八分之一,也削弱鈉離子電池的成本優勢,加上其負極材料需使用高昂之硬碳(hard carbon),整體產品價格競爭力尚在未知之數。

日本經濟新聞分析,日本為鈉離子電池技術開創者,東京理科大學駒場慎一教授在20年前即已證明鈉離子可製電池,並開發負極材料奠定基礎。然中國企業憑藉其量產規模與市場擴張持續強化鈉離子電池競爭力,未來日中在該領域相關技研、產能與競爭力差距恐持續擴大。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


出處: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相關連結: 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805061&areaID=&infotype=1&country=&history=&PointWork=1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