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漏洞:跨國走私與洗產地的隱形鏈條

發布日期:2025-08-26

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下,各國解除資本、商品管制,尤其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成立後,全球大幅降低關稅障礙,使得跨境貿易在數十年間飛快成長。期間,許多國家為了加速貨物清關,不斷簡化通關手續。在促進貿易便捷化的同時,也因缺乏充分配套而產生制度漏洞。不法份子抓住這些漏洞進行走私,使得許多遭竊物品透過跨國供應鏈流向海外。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在過去數十年內,英國已成為失竊物品的主要出口國之一。犯罪集團在竊取貴重物品後,會將物品偷運出境,以逃避司法追緝。同時,科技的發達也讓國際犯罪集團更自由地合作,建立跨國犯罪網絡。《經濟學人》認為,英國之所以成為竊盜、走私的溫床,原因在於該國高飽和的消費市場和寬鬆的出口管制。加上出口查驗薄弱,一些失竊車輛會被連同其他正常貨物,藏在同一貨櫃中,再附上虛報的貨運清單即可順利通關出口。根據英國官方統計,在2021至2024年間,在英國港口攔截的失竊車輛中,有近四成是運往剛果,另有五分之一則是先運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再從當地轉銷到整個波斯灣地區。

不只汽車,就連高檔手機也是如此。《經濟學人》分析,光是去(2024)年,倫敦就有大約七萬支手機遭竊,比2023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在全歐洲遭竊的手機中,英國就占了四成。和汽車一樣,犯罪集團也會利用自由貿易的漏洞,將此運往海外銷贓。

隨著美中科技戰升級,華府不斷對華實施科技封鎖,禁止美國企業對中國輸出晶片。然而,在過去貿易自由化的運行下,全球供應鏈已高度整合,這也讓一些不法份子利用跨境物流的漏洞,向中國非法出口先進技術。《數位供應鏈雜誌》(Supply Chain Digital)日前指出,有兩名中國人士涉嫌將價值數百萬美元的Nvidia先進AI晶片,經由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轉運到中國,以規避美國嚴格的貿易限制。此外,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也指出,在川普總統加強晶片出口管制後的三個月內,有近10億美元Nvidia的先進AI處理器被走私運往中國。在今年5月,已有多家中國經銷商開始在本土銷售B200晶片,及其他高階處理器,如H100和H200等。這些晶片被以現成的機架形式出售,每台機架包含8張B200晶片,以及直接連接到資料中心所需的其他零件和軟體。由此可見,即便美國對華祭出嚴格的貿易限制,但在對中國進行科技封鎖上,仍存在許多挑戰。

另一方面,國際貿易規則仍存在部份灰色地帶,尤其在原產地認定的標準上。雖然各國普遍都以產品是否在當地完成實質轉型,作為原產地認證依據,但始終未有統一的做法,這也讓一些不肖企業利用各國產地法規落差的漏洞,將商品運至第三國,再轉運出口(即洗產地),來規避他國的關稅或管制措施。

為打擊此類不公平的貿易行為,美國已宣布若發現他國有違規轉運輸美的情形,將會被課徵高達40%的懲罰性關稅。川普總統也在《FURTHER MODIFYING THE RECIPROCAL TARIFF RATES》行政命令上,指示美國商務部長及相關行政部門,每六個月公布一次涉及規避的國家及特定機構名單,以供公共採購、國安審查及商業調查之參考。因此,各國也陸續提高查緝洗產地的力道。《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即指出,許多東南亞國家正加強原產地檢驗。越南政府已表示,將對謊報商品原產地的出口商,加強處罰。馬來西亞也承諾,將擴大對「馬來西亞製造」證書的審查力度。泰國當局也表示,已加強海關檢查,並要求出口商提供更多產品的生產資訊。同時,為應美國的要求,泰國還制定了一份需嚴格審查的中國常見轉運產品清單,其中包括橡膠管、鐵管和特定汽車零件。

為何貿易便捷化會淪為各國走私和違規轉運的漏洞?《經濟學人》分析可能和兩大原因有關:

  1. 邊境檢驗寬鬆

各國邊境執法單位幾乎都將檢查焦點放在進口貨物,以防止走私與毒品流入本國。對於出口貨物的檢驗程度,通常比不上進口嚴格。由於任何人都能預訂貨櫃,且貨櫃的填裝方式是由各層貨運承攬商批量購買再轉手,這也增加執法單位在追蹤與稽核的難度。實際上,除非有接獲線報,否則海關一般都鮮少要求開櫃檢查,甚至進行X光掃描。這也讓許多不法份子得以僥倖心態,降低被查獲的風險。

  1. 資通訊科技發達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許多通訊能透過加密方式進行。同時,線上販售與跨境金流的便利性,也提供不法份子更多的走私途徑。

綜觀以上案例,無論是遭竊商品藉由合法貿易管道流竄全球,或是企業透過洗產地方式,規避關稅和貿易限制,都凸顯出當前國際貿易規則的結構性漏洞。這導致不法人士得以「合法貿易」為名,行「非法貿易」為實。此外,這也將使得各國在維護產業安全及維持公平市場時,面臨制度上的掣肘。隨著地緣政治和經濟安全的意識抬頭,如何在維護自由貿易的同時,彌補規則漏洞並建立更有效率的跨國合作機制,將是各國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The Economist,2025年8月17日;Supply Chain Digital,2025年8月6日;Financial Times,2025年7月24日;The Washington Post,2025年8月14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