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關稅政策下的東南亞供應鏈再平衡
發布日期:2025-09-15
美國近年的關稅政策再次重塑了全球製造與供應鏈版圖。對中國與其替代生產中心採取差異化「對等關稅」,並針對經第三國轉口課徵高額關稅的作法,讓那些原本以「中國+1」為核心的東南亞投資潮,正遭遇重大考驗。企業在成本、物流與合規風險間左右為難的同時;東南亞國家也被迫調整監管與產業策略,試圖在「維持外資與出口競爭力」,並避免自身成為「繞道出口的『跳板』」間,取得平衡。這場新一波的關稅攻防,正推動亞太區域的供應鏈格局進入不確定的新階段。
近期美國行政命令與政策聲明,將針對不同國家設定「對等關稅」率,並對被判定為「由中國經第三國轉口到美國」的貨品,施加更高懲罰性關稅(最高可至 40%)。根據《白宮》(The White House)與《盛德律師事務所》(Sidley Austin LLP)的整理,目前主要國家的對等關稅率大致為:新加坡約 10%、越南約 20%、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約 19%、緬甸與寮國則達 40%(不同官方公告或法律文件會有細節差異)。同時,華府曾明確表態:「若貨品被認定為「轉口」自中國,則可能被課40%懲罰性關稅。」這些調整已被寫入白宮與相關行政命令的說明中,並在實施細則上持續演進。
「中國+1」策略的核心在於:維持中國作為供應鏈核心,同時在成本較低或政策風險較低的國家(多為東南亞)建置備援或次級生產基地,以分散關稅或地緣政治風險。但當美國將東南亞國家的進口稅率上調至接近中國稅差時(或對疑似轉口商品課以 40% 懲罰稅),原本靠關稅差來補貼轉移成本的商業模式便大幅受損。
根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首先,移廠的「一次性成本」龐大,其中包括:設備、品管、供應商重組、人力培訓、物流路線建立、法規合規等;而若東南亞與中國間的關稅差距被壓縮或消失,企業便難以在財務上說服資方承擔搬遷成本。其次,轉口懲罰提升了合規風險與不確定性。一旦貨物被海關界定為「轉運」,進口關稅跳升,企業將面臨退單、索賠與商譽風險。總合而言,這使得許多原本準備或已經移出的訂單開始「停擺或回頭觀望」。
據《路透社》(Reuters)的採訪與市場觀察可見,企業反應呈現兩極化。一些已在東南亞(如柬埔寨、印尼)設廠的中國企業表示,東南亞國家名義上雖有稅務「優勢」,但實際上仍有大量零組件需自中國輸入,並在當地增設更多生產流程以滿足原產地規定。這種模式進一步推高當地製造成本與複雜度,導致利潤被侵蝕。即便把某些組裝轉移,關鍵零件的中國供應鏈仍難以完全替代。而美國與其他市場的買家在政策公布後出現了短暫的「恐慌期」,積極詢問東南亞替代供應商;但隨著政策細節不斷變動,許多買家選擇「繼續在中國下單直到局勢明朗」,因為短期內快速切換供應商會帶來品質與交期風險。這種需求端的猶豫,進一步降低了供應端大規模搬遷的動機。且對於高端技術密集或需完整供應鏈配套的產業,中國在技術、供應鏈完整度與成本控制上仍具優勢,短期內難以被東南亞取代。例如,高階紡織、特種材料、某些電子零組件等。這使得部分企業選擇繼續留在中國或回流。
此外,《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則表示,面對被標注為潛在的「轉口通道」風險,有些東南亞國家也已開始強化監管與合規措施。例如,泰國計畫成立一支50人的專門工作小組,處理日益增加的產地證明與海關稽核量能;越南也在研擬對違法轉口的罰則與檢查機制,加強對證明來源與區域價值含量(RVC)的審查。這類措施旨在降低被美方懲罰的機率,同時保護本地產業不被貼上「轉口避稅」標籤而遭重稅或禁運。然而,這類強化合規的措施也會帶來行政成本、通關瓶頸與企業營運負擔。像是,證明與審核量大幅增加,短期內可能反而降低該地對外資的吸引力。這也使東南亞國家在應對上面臨兩難:一方面要向美方示誠意以避免更嚴厲的懲罰,另一方面又要維持對外資的友善投資環境。
《路透社》(Reuters)及《盛德律師事務所》(Sidley Austin LLP)表示,面對高度不確定與成本壓力,企業在短中期可考量的選項包括:一、提高供應鏈透明度與原產地證明能力,以強化供應商管理;二、投資電子化標示的產地回溯系統,以確保原材料與加工比重可被有效證明,藉此降低被海關判定為轉口的風險;三、分段搬遷,將核心高技術製程留在中國,將標準化、勞動密集型環節遷至東南亞,並評估跨國之間的物流與關稅敏感度;四、多向市場分散,積極開拓歐盟、南美或非洲等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如美國)需求波動的暴露;五、將政治與法律風險評估常態化。在行政命令與貿易政策可能隨政治情勢快速調整的當下,企業必須把政策風險納入每季供應鏈審視流程。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表示,美國此次以「對等關稅 + 轉口懲罰」的雙重工具,明顯是在抑制中國規避關稅的路徑,同時亦施壓其他替代生產國。短期內,這將造成東南亞投資的猶豫、企業成本上升與合規負擔放大;買家也會採取更多觀望策略,進一步壓縮轉移動能。長期而言,若政策持續或演變為更嚴格的全球貿易分區化,全球產業鏈可能分段重組:部分低成本、零組件密集的生產仍會集中於中國與少數具備完整供應鏈的地區;而某些中間環節與終端組裝則可能在多個國家間更靈活分配。東南亞國家在此過程中的政策設計,將決定該地能否長期吸引並留住投資,例如,提供合法、快捷的原產地認證、協助產業升級等。長遠來看,供應鏈是否真的能夠因這些關稅政策而徹底重組,仍取決於多重因素。包括:中美談判的走向、東南亞國家的制度韌性,以及企業在區域與全球市場中如何調整布局。換言之,這場關稅攻防或許不是終點,而是一場更大範圍供應鏈調整的序幕。
【由張華雄、劉又銓綜合報導,Financial Times,2025年8月4日;Reuters,2025年9月3日;2025年9月8日;Sidley,2025年8月19日;The Washington Post,2025年8月14日;The White House,202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