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工業之脫碳策略與挑戰
發布日期:2025-09-25
2025-09-24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經濟組 許組長莉美
資料來源:L’Echo
比利時布魯塞爾治理學院(Brussels School of Governance)發布研究指出,比利時工業有機會在2040年至2050年間,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90%。此目標能否達成,取決於比利時政府能否迅速投資於相關基礎設施,並創造有利之市場條件。
當前排放情形與脫碳挑戰
比利時工業排放量占該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28%,其中超過80%來自化學、鋼鐵與水泥產業。儘管自1990年以來,工業排放已減少近半,然部分減排歸因於產業萎縮,特別是鋼鐵業高爐之關閉。其餘排放源如高溫製程等,則是最難削減之部分,此類碳排放需要大規模新興基礎設施(例如二氧化碳運輸與儲存網絡)方能降低。
脫碳技術與策略
由比利時聯邦科學政策辦公室(Belspo)資助並與比利時聯邦公共衛生、食品鏈安全暨環境服務處(SPF Santé publique/environnement)合作之研究報告《Deepin》,提出約180種脫碳技術,其中約100種可望於2040年達到商業化應用。然而,由於電價高昂,大多數脫碳技術成本過高,目前僅約30種方案之減排成本低於每噸二氧化碳75歐元。
報告認為,電力化與碳捕捉暨封存(CCS)為最實際之兩大技術。電力化雖成本較高,但具備龐大潛力;碳捕捉技術則前景可觀且成本相對較低。此外,循環經濟與資源有效利用亦是重要策略,可減少排放並降低對進口燃料之依賴。
針對高排放產業,報告提出以下建議:
1、化學產業:比利時化學產業是最大且複雜的產業,或可藉由碳捕捉、熱能電力化及先進塑膠回收技術解決。
2、鋼鐵產業:建議結合高爐現代化與轉向使用氫氣生產之直接還原鐵(DRI)及電弧爐(EAF),其中電弧爐因可利用廢鐵,為公認最有效率之途徑。
3、水泥與石灰產業:報告強調,單靠電力化並不足以實現淨零排放;對於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之產業,必須搭配碳捕捉技術。因此,該研究建議將電力化與製程中之碳捕捉技術結合運用。
實現脫碳之必要條件
研究強調,要大規模實現工業脫碳,必須滿足以下三項條件:
1、電價改革:必須降低工業用電成本,甚至補貼大型企業,以提升脫碳技術之經濟可行性。
2、基礎設施投資:比利時電力需求預計在2040年翻倍,需大幅發展潔淨能源並強化電網。同時,必須建立全國性之二氧化碳運輸與儲存網絡,以支持碳捕捉技術之部署。
3、政府協調與市場機制:比利時各級政府須加強協調,並創造有利於去碳化產品之市場條件。
報告總結,未來5年將是比利時工業脫碳之關鍵時期,相關重要決策與投資都必須在此期間落實。比利時所面臨之挑戰並非技術障礙,而是投資、協調與市場創造等方面之難題。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
出處: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