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新角色
發布日期:2025-09-26
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s, GVCs)正處於一個深刻的轉折期。過去數十年,它們是推動亞洲經濟快速成長與產業升級的核心力量,從電子產品、汽車到數位服務,亞洲憑藉「世界工廠」與「出口驅動」模式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這一模式正面臨來自多方面的挑戰。
首先,地緣政治緊張升高,尤其是美中貿易衝突、歐中摩擦,以及美國的單邊關稅措施,正在推動企業重新思考供應鏈佈局,導致部分生產線逐步從中國轉移至東協與其他新興市場。其次,COVID-19 疫情所帶來的供應鏈中斷,暴露了「即時生產」模式的脆弱性,也讓政府與企業更加重視供應鏈的多元化、韌性與安全性。再者,數位化、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崛起,正在重塑製造、物流與服務的生產方式,既帶來效率提升與新機會,也伴隨勞動力轉型與社會適應的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亞洲經濟體不再僅僅依賴低成本製造優勢,而是逐漸走向「雙重角色」:既是全球主要生產基地,也是快速崛起的消費市場。這一轉型意味著亞洲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正在升級,從被動參與轉向主動塑造。如何在效率與彈性、開放與安全之間找到新的平衡,將決定亞洲能否在新一輪全球價值鏈重組中保持或甚至擴大其競爭優勢。
根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在當前的全球經濟格局中,亞洲供應鏈的重組已不再停留於討論層面,而是實際發生的現象。越南在近年吸引了大量電子產品與鞋類製造投資,但聯合國估計,美國新關稅政策可能使其對美出口每年減少約 250 億美元,凸顯高度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同時,馬來西亞與泰國則在半導體、汽車產業鏈中快速崛起,成為跨國企業重新配置產能的重要選項。另一方面,區內對數位基礎設施與人工智慧的投入,也讓新加坡與菲律賓在數位服務與商業流程外包領域持續鞏固優勢。這些發展顯示,亞洲不僅承接了部分自中國轉出的生產線,也正在塑造新一代以科技驅動、區域多元化為特徵的全球價值鏈格局。
科技創新正成為亞洲全球價值鏈(GVCs)升級的關鍵引擎。人工智慧、自動化、區塊鏈與數位基礎設施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也為區域供應鏈帶來更高的韌性。根據《麥肯錫》(McKinsey)的研究,AI 與自動化技術的廣泛採用,可能在 2030 年前為東南亞創造高達 1 兆美元的額外經濟價值。這使得越南、印尼等國在電池製造與電動車產業中展現強勁的投資吸引力;馬來西亞和泰國則憑藉半導體與資料中心的發展,強化在區域供應鏈中的角色。同時,區塊鏈應用於供應鏈金融與原產地追蹤,有助於企業提升透明度並降低合規風險,這對在地緣政治下調整供應路徑的跨國公司尤其重要。雖然技術轉型可能導致部分勞動力被取代,但亞洲各國已開始推動技能再培訓與跨產業流動,以減緩社會衝擊。正因如此,科技不僅是亞洲維持競爭力的工具,更是驅動其在新一代 GVC 中從「世界工廠」邁向「創新樞紐」的基石。
然而,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指出,雖然自動化與 AI 能提高製造效率,但也可能導致「雙速經濟」現象:大型企業因具備資金與技術優勢能快速升級,而中小企業則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這意味著,若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與金融援助,技術創新不但無法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反而可能擴大區域內部的發展落差。因此,亞洲各國在推動科技應用時,必須兼顧「普及性」與「公平性」,確保新技術不僅服務於跨國巨頭,也能推動中小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
在全球價值鏈(GVCs)重塑的進程中,政策協調與區域合作成為亞洲能否持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推動,已經為亞洲創造一個更為廣泛且低關稅的市場環境。根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RCEP 的簽署覆蓋全球約 30% 的 GDP 與人口,被視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將在降低原產地規則複雜性與促進跨境供應鏈整合方面發揮長期效益。同時,東協國家也在積極推進跨境數位貿易協定,例如新加坡主導的「數位經濟夥伴協定」(DEPA),旨在促進數據流通、電子支付與智慧物流,進一步鞏固區域數位供應鏈的基礎。這些政策舉措不僅有助於企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透明度,也為區域內的中小企業創造更多參與國際貿易的機會。然而,挑戰仍然存在,例如,不同國家間的監管標準差異、地緣政治風險帶來的政策不確定性,都可能削弱合作成效。若亞洲能在保持開放的同時加強區域一體化,並推動基礎設施與人力資本投資,將能在新一輪全球價值鏈重構中把握更大的主導權。
此外,亞洲在推動區域合作時,必須同時思考如何與其他新興市場建立連結。根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隨著非洲與拉丁美洲市場逐步成長,亞洲與這些地區的投資與貿易往來正快速增加,這意味著未來的全球價值鏈不僅是「亞太中心」,而將朝向跨洲域的網絡化發展。換言之,亞洲若能在推進區域一體化的同時,加強對非洲、中東與拉美的合作,將能擴大市場腹地,進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影響力。
亞洲全球價值鏈(GVCs)的重構既帶來機遇,也伴隨風險。隨著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保護主義傾向以及科技加速發展,亞洲必須在「開放」與「韌性」之間找到新的平衡。正如《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所指出,全球化並未消失,而是正逐漸轉向「區域化」與「數位化」的新階段,企業與國家需重新定義競爭優勢。根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的觀察,亞洲在全球價值創造中的角色已不僅限於製造,更正邁向全面升級。若要保持領先,亞洲需從四個面向著手:其一,加強區域一體化並保持全球開放,在區域內建立穩健的生產與供應網絡,同時消除跨境流動障礙以刺激內需;其二,投資基礎設施與人力資本,推動高科技製造與服務所需的現代化基礎設施,並為新勞動力培養跨領域技能,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其三,培育產業集群與專業化,鼓勵形成戰略性產業樞紐——例如,印尼與泰國的電動車產業、馬來西亞與越南的半導體產業、菲律賓的數位服務,以及新加坡的高端商業服務;其四,在強化韌性的同時維持開放,建立緩衝與分散風險,避免陷入貿易碎片化與創新受阻的保護主義陷阱。唯有如此,亞洲才能從「世界工廠」升級為全球創新與消費的核心引擎。
而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的 GVC 變動可能會出現「多重情境」:若地緣政治衝突升級,亞洲可能被迫在供應鏈「東西分裂」中選邊站;反之,若能透過多邊合作降低衝突,則有望建立一個更加多元與互補的全球價值鏈網絡。因此,政策制定者與企業領導者必須具備前瞻性思維,不僅應對當前風險,也要為不同的未來情境預作準備。這將決定亞洲是否能在新一輪全球化的版圖中維持主導地位。
【由張華雄、劉又銓綜合報導,Nikkei Asia,2025年9月17日;2023年8月15日;2022年1月1日;Reuters,2025年9月22日;McKinsey,2023年9月12日;Financial Times,2024年5月10日;2024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