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憂心忡忡中國衝擊2.0
發布日期:2025-10-03
雖然美國多次對中國調高關稅,也對華實施多重經濟圍堵,但中國的出口動能卻依舊強勁。即便美國市場受限,中國製造商似乎並未退縮,反而成功擴展多元市場,減少對美出口依賴。印度在今(2025)年8月對中國的採購量創下新高;中國對非洲的出口量也正朝持續提高,而對東南亞的銷售更是超越了疫情期間的高峰。然而,《彭博社》(Bloomberg)指出,面對中國的出口激增,全球正對「中國衝擊2.0」憂心忡忡。各國政府正陷入兩難的權衡中,它們一方面擔心本國產業受到中國大量廉價商品的衝擊;但另一方面又顧慮若對中國採取行動,可能會激怒北京,招致報復。
今年迄今為止,只有墨西哥公開對中國展開反擊。墨國在9月份表示,考慮對中國的汽車、汽車零件和鋼鐵等產品加徵最高達50%的關稅。不過,中國隨後也對墨國展開反制。《路透社》(Reuters)指出,中國9月底宣布對墨西哥針對其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展開調查。同時,中國也對美國和墨西哥進口的山核桃啟動反傾銷調查。種種跡象都顯示出全球貿易緊張局勢正在加劇。不過,《彭博社》認為,儘管各國承受中國的傾銷衝擊,但很難採取顯著的反制行動。因為部份國家和美國政府的關稅談判正陷入膠著,不願同時再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展開另一場貿易戰。這也讓北京能在美國高關稅的壓力下,獲得了一絲喘息空間。也有專家分析,一些國家不願背負加劇全球貿易體系崩解的負名;也有一些國家刻意暫緩對中國加徵關稅,以增加對美貿易談判的籌碼。目前中國正運用外交壓力與經濟威脅,阻止各國對華採取反擊。先前,習近平在金磚國家(BRICS)領導人會議上,呼籲成員共同發聲,反對保護主義。同時,中國商務部也警告墨西哥避免對華採取貿易限制,否則將對其施加報復。有專家認為,中國出口商的競爭力極強,因為它們既能吸收部份美國關稅的衝擊,也能透過轉運,或將後端生產移往關稅較低的國家,想方設法突破美國的經濟圍堵。以蘋果(Apple)為例,中國8月份對印度的出口創下125億美元新高,主要是因為蘋果供應商正加速將iPhone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然而,這些公司仍高度依賴中製的零組件和生產工具。
然而,《彭博社》分析,如果川普總統成功拉攏他國聯合圍堵中國,將使北京更難應對國內挑戰(房地產低迷和人口老化等)。即便中國可能會祭出對等關稅反擊,但此舉的風險可能會令其喪失更多合作夥伴,而此刻中國正急需盟友。長期來看,這可能會促使中企將生產在合作國當地化。在中國政府推動的「反內捲」政策下,中國製造商為了消化國內產能過剩而大幅降價,將更多產品銷往海外,這反而加劇了中國的通縮。
全球正對中國衝擊2.0充滿擔憂,尤其是德國。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指出,德國過去很大程度免受中國衝擊1.0的影響。因為當時中國的出口都集中在紡織、玩具、消費電子產品和家具等低端製成品上,而不是汽車、化學品和機械等德國經濟的標誌性產業。如今中國衝擊2.0將直擊德國經濟的核心。中企已取得跨越式的發展,從機械設備到電子產品,再到汽車等先進製造領域,成為德國強大的競爭對手。此外,中企也正開始蠶食德國製造商在中國的市占率。無論是在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出口市場,對德國產品的需求都正急劇下降。一直以來,中國是德國最大的客戶之一,但現今卻已成為德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中國的鋰電池和太陽能板生產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它也擁有先進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對德國經濟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是,中國正生產世界頂尖的電動車,並在工業機械和設備製造領域與德國展開正面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致力塑造自身產業鏈,並吸引國際供應鏈的依賴。有專家分析,過去中國政府在歡迎外國企業赴中投資時,也會要求技術本地化,使本土龍頭企業得以迅速追趕。最終,原有的外國合作夥伴逐漸被取中企取代。在中國政府提出「雙循環」目標後,中企大量收購海外的上游資源,擴大國內煉油和其他中游產能,並在第三國建設下游工廠,以確保市場進入和轉口管道暢通。此外,中國政府也透過政策性金援,支持這些海外措施。中企在海外的中、下游廠實施進口替代,與國內上游產業垂直整合,阻礙競爭對手產能擴張。當他國本土企業試圖在這些中資供應鏈外建立產能,原料供應可能會吃緊,中企可能會對此壓價,以致下游市場能以極低的價格被大量湧入,壓縮本土企業的獲利空間。中國現正以這種連貫性的長期策略,維護其在關鍵價值鏈中的領導地位。專家認為,這很可能會形成未來的「中國衝擊3.0」。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Bloomberg,2025年9月23日;Reuters,2025年9月26日;NPR,2025年9月30日;United States Studies Centre,2025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