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計畫新篇章

發布日期:2025-10-17

據中國官方統計,在製造業投資和強勁的出口推動下,中國今(2025)年上半年的GDP年增率達到5.3%。然而,由於中國的就業市場不確定,房市依舊低落,以致國內消費持續疲軟。國內需求不振也導致了通貨緊縮。8月消費者物價較去(2024)年同期下降了0.4%。面對當前的經濟挑戰,中國政府於今年10月20~23日間,召開第二十屆四中全會,研商中國自2026~2030年的「五年經濟規劃」。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隨著2030年將至,中國正加倍重視高階製造業的發展。在電動車領域取得領先的地位後,中國也將目光投向了如人形機器人和量子運算等前瞻產業。為此,2026~2030年的「五年經濟規劃」可能會制定工業研發、自動化製造等各方面的目標。該計畫也預計會結合中國當前的人工智慧(AI)發展,在2030年前將AI融入國內90%的製造業,以提高生產效率。

此外,由於受到美國的晶片、科技封鎖,中國正積極突破外國的科技束縛。《經濟學人》分析,中企正致力減少對外國先進半導體、飛機引擎及零件等高階科技的依賴。中國政府認為,建立科技強國不僅是經濟目的,也是應對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遏制和打壓的根本途徑。

另一方面,目前中國政府設定消費占中國GDP的比重目標為 57%(包括國家在醫院運作等方面的支出),而世界平均為73%。為刺激中國的內需消費,有專家建議,中國政府可在未來五年計劃中,將該目標提高5~10%,甚至也有人建議在2035年前,將中國的消費在GDP的占比提高至70%以上。

《經濟學人》認為,雖然中國政府今年已透過消費補貼等方式,試圖挽救國內消費,但要真正刺激家庭支出,仍需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例如向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注入大量的財政資源。如此一來,經濟弱勢的族群才不必再為養老或長期疾病的擔憂,維持儲蓄。

從美中競爭的角度來看,中國未來的「五年經濟規劃」重點將聚焦在發展高科技製造業、進行產業智慧化升級等,這些都是在向美國展示經濟和科技實力。《路透社》(Reuters)引述專家分析即指出,就一國的硬實力而言,製造業仍是重中之重。因為當衝突爆發時,最重要的是製造業,而非服務業。隨著地緣政治日漸緊張,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鎖也日益嚴格,若國家不發展高階產業,將來就有可能會受制於人。然而,《路透社》也分析,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成長的動能主要是依靠製造業發展;但中國政府長年較忽略國內消費,而提升工業實力,就得將國家資源分配給生產者,在刺激消費的同時,將資金重新分配給家庭(如消費補貼等)。

但中國政府長期追求工業成長,一旦製造業產能過剩時,就可能會亮起經濟紅燈。隨著房市崩盤、市政債務恐慌、青年高度失業等多重衝擊,因此加劇了中國的通縮壓力,造成難以為繼的債務負擔。為平衡「製造業升級」和「刺激消費」兩大政策,專家建議,中國可將產業支持的重點轉向「技術研究」,而非產能擴張;同時也逐步加強建設社會福利體系,從而實現兩者目標。

事實上,中國政府正以「創新」作為突破外部經濟威脅的核心。北京當局在今年4月就曾呼籲要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並發展新興和尖端技術。為此,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就分析,中國政府以創新作為政策框架,意味著「2026~2030經濟計畫」可能將以國內創新為核心,再延續過去「中國製造2025」和「雙循環」的政策。在維持全球貿易的同時,也增強中國國內需求;並透過發展AI、再生能源和半導體等新興技術,實現技術自力更生。

此外,刺激國內消費也被認為是中國新五年經濟計畫的焦點之一。但布魯金斯學會認為,儘管中國政府已將消費列為首要任務,但中國經濟仍以政府投資作為主要驅動力。因為政府持續將資金投入基礎建設、企業發展和出口,而非用於刺激民生消費的社會服務和福利項目上。政府制定的社福項目著重在解決中國的人口結構問題,也非增加家庭支出。

《外交家》(The Diplomat)就分析,中國將對自身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戰略性轉變。從過去的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和出口順差,轉向由先進技術和創新主導的經濟模式。在應對當前的經濟困境之餘,更重新定義中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角色。尤其在AI產業上,中國政府希望在各行各業嵌入AI、機器人技術和數位基礎設施,提高生產力,並透過自動化和效率來彌補人口下降的影響。

《外交家》指出,中國政府之所以聚焦AI發展,是因為當局希望將技術領先,作為實現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主導地位的途徑。對中國而言,AI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新技術經濟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此,中國並非純粹開發模型,而是致力於將AI融入整體經濟領域,涵蓋物流網路、製造系統、監控平台、城市規劃、醫療保健、無人機和機器人技術等。透過建構密集的實體和基礎設施來支援這些技術,旨在創建一個自我強化的生態系統,整合運算力、數據治理、硬體供應鏈和工業應用共同發展。

此外,中國也可能會加速將AI技術傳播到全球南方的國家。利用中企以輸出解決方案,如結合AI驅動的電網管理,發展可再生能源系統,或依當地情況,開放語言模型等方式,降低發展中國家技術升級的成本,減少對西方國家的科技依賴。

為應對中國在AI發展的挑戰,《外交家》建議,美國應專注提升AI部署能力,投資數位和實體的基礎設施,並透過公、私機構合作,加速AI融入實際應用。同時,美國也可和盟友建立AI技術合作夥伴關係,以開放、信任和共同的民主價值為基礎,提供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國家技術升級替代方案。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The Economist,2025年10月9日;Reuters,2025年10月15日;Brookings,2025年10月13日;The Diplomat,2025年10月16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