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貿角力最新進展
發布日期:2025-10-23
自川普總統於今(2025)年4月對全球實行「對等關稅」後,美中雙方就不斷互加關稅。雖然兩國曾進行數次經貿談判,也在個別領域中,達成初步共識,但由於美中彼此對立的意識形態,加上雙方都希望競逐全球的主導地位,導致兩國角力不斷加劇,難以取得穩定且持續的平衡。中國近期即以「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為由,加強對稀土的出口管制。中國政府宣布,各國自12月起,只要相關產品含有超過0.1%中國稀土成份;或在生產過程中,有使用中國稀土技術者,出口前都須先申請許可。同時,北京也禁止出口任何用於軍事裝備的原料。禁令宣布後,川普一度揚言欲對中國課徵100%關稅。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也表示,如果北京不收回限制稀土出口的威脅,世界將會與中國脫鉤。不過,中國的立場依舊堅定,並展現出「奉陪到底」的姿態。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川普始終認為,美國從中國購買的商品,比中國自美國購買的還要多。如果美國能找到另一個完全替代中國進口的國家,就能擁有更多的談判籌碼。但現實是,就某些商品而言,中國無疑仍是主導供應國,尤其是稀土和關鍵礦物。一旦中國限制稀土出口,部份美國的製造業很可能會因此陷入停頓。此外,中國目前也是目前多數製藥所需關鍵化學品的唯一供應國,美國目前使用的近700種藥物也幾乎都在中國生產。
為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美國於10月20日和澳洲簽署一項關鍵礦產協議,以增加美國的稀土和關鍵礦物供應源。《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根據該協議內容,澳洲將注資85億美元(約130億澳元)來擴大本土採礦和加工能力。此外,美國也將加速對澳洲礦物加工設施的投資,並預計在西澳大利亞投資建造一座年產100噸的先進鎵精煉廠。不過,《英國廣播公司》也表示,雖然美、澳正積極對抗中國的稀土主導權,且澳洲也是關鍵礦產的主要來源國之一;但和美國一樣,它也需依賴中國加工,將這些礦物轉化成企業產品。
放大格局來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認為,目前的美中僵局,其實是雙方一連串誤判的結果。川普團隊誤判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誤以為北京會避免經濟受創,而急於和美國達成協議。結果,中國強硬的回應態度,遠超華府對中鷹派的預期。事實上,中國近年雖經濟成長放緩,但這並不代表美國就自動取得優勢。去(2024)年先進經濟體的平均成長率為1.7%,其中美國以2.8%領先群倫,但這股動能也正逐漸減弱。
北京在這輪美中交鋒中,展現出強大的報復能力,並策略性地保留談判空間,但從未表現出屈服的意願。川普的對抗性貿易政策,原本是希望削弱中國的談判籌碼,但現在卻意外成為了北京推動更高程度的自力更生理由。在吸取前次貿易戰的經驗後,中國已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強化與美國對抗的能力,同時也學會了如何規避華府的經濟限制。
《外交事務》分析,中國已要求各地方政府和國營企業加強供應鏈韌性,並拓展海外市場。為了減緩對中小企業的衝擊、避免失業擴大,中國也推出了針對性的財政與貨幣措施,為企業提供支持。不僅如此,中國政府還提供消費補貼以促進內需,同時推動以人民幣為基礎的國際支付系統,降低對美國強制性金融制裁的風險。原則上,高關稅雖會削弱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能力,但對北京而言,中國如今的經濟實力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承受這種衝擊。對北京而言,自我評估後的成果可能是「在必要時,中國可隨時和美國脫鉤」。
而且,以近期的數據來看,中國的經濟成長非但沒有受到關稅的阻礙,反而比外界預期的更快。《財富雜誌》(Fortune)即指出,根據中國官方的數據,中國今年前三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5.2%。第三季成長4.8%,儘管成長放緩,但仍高於預期。相較之下,美國今年第一季的經濟就開始出現了萎縮,但第二季成長了3.8%。以人均GDP來看,2024年,中國略高於1.3萬美元,而美國則接近8.6萬美元。由此可見,面對美國的關稅重拳,中國改採多元化出口的策略,增加對他國的出口,繞過美國。儘管美中貿易戰正在持續,但中國的出口市場卻顯著成長。
《外交事務》就建議,美國應採取更明智的策略,為中國設計一個兩難的局面,而非單方面下最後通牒。不過,這首先要承認一個結構性現實,即美國永遠會對中國保持貿易逆差,因為大部份的美國民眾,都不想從中國工廠奪回低端的製造業工作。華府應思考如何透過持續性的方式,將此逆差設計在可控的範圍內,具體作法包括:
- 持續出口大量原物料和工業投入品,維持順差,從而鞏固美國在全球生產鏈的上游供應地位,以及作為中國工業生態系統關鍵夥伴的角色。
- 接受小規模低端製造業的龐大逆差。雖然美國對這類產品需求依舊強勁,但將這個產業搬回本土,在政治上並無實質意義,在經濟上也缺乏吸引力。
- 在高端戰略製造業(如半導體、工業機器人)應和中國維持接近平衡的貿易狀態,並透過對等關稅達成。美國可利用這些關稅,對中國施加縮小貿易赤字的壓力。例如,先針對高階產品徵收略高的關稅,隨著中國購買更多美國原物料和工業投入品後,再逐步調降。
如此一來,美國既可宣稱自己保護了本土的關鍵產業,而中國也可主張保住了自身的製造業基礎,甚至換來適度的關稅減免。更重要的是,這會將關稅調整的責任落在北京上,中國可在自身條件下,靈活重整經濟,同時仍與美國利益保持一致。
無論如何,在美中雙方無法取得完整的共識前,貿易戰短期內很難看到盡頭。不過,關稅成本可能很快就會呈現。《政客》(Politico)指出,歐洲央行行長Christine Lagarde近日表示,全球經濟雖尚未感受到美國關稅帶來的痛苦,但只是時間問題。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出口商和進口商將不再承受關稅造成的利潤下降,可能會提高價格。Lagarde認為,如果企業因利潤空間變得太小而無法忍受,最終的損失將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只是時間問題。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inancial Times,2025年10月20日;BBC,2025年10月21日;Foreign Affairs,2025年4月29日;Fortune,2025年10月20日;Politico,2025年10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