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提出3項因應對策,以避免全球貿易體系走向災難性的方向
發布日期:2025-10-31
2025-10-29 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吳組長文忠
一、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5)年10月29日報導,星國國務資政李顯龍於「智庫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主辦的對話會中表示,由美國主導的多邊全球秩序已大規模瓦解,各國刻正試圖避開風暴。為避免全球貿易體系走向災難性的方向,李資政提出3項對策:(1)不放棄「世界貿易組織」(WTO);(2)加強區域合作;(3)建立連接全球各區域的貿易網。
二、 在「不放棄世界貿易組織」(WTO)方面,李資政認為,WTO代表各國應持續合作的架構,惟其面對重要決策時採共識決,需全員一致同意方可執行,導致執行層面陷入困難。因此,李資政建議,應採「複邊主義」(plurilateralism)的方式推動具體項目,以實現務實合作。該主義主張由部分國家就某些課題達成具體協議,在難以達成更廣泛的多邊共識時仍可取得進展。例如:
(一) 由新加坡、澳洲及日本為首的「世貿電子商務聯合聲明倡議」(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 on E-Commerce);
(二) 由新加坡、紐西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瑞士等約14個小國發起,尚處於起步階段的「未來投資與貿易合作伙伴關係」(Future of Investment and Trade Partnership,簡稱FIT-P),係主要針對投資、貿易與解決爭端等方面的廣泛規則達成共識,即使WTO機制失效,各成員國仍可互相合作,避免陷入所有國家相互對抗的混亂局面;
(三)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最初僅新加坡、紐西蘭、智利與汶萊等4國簽署,如今已發展至12個簽署國。
三、 在「加強區域合作」方面,李資政認為,即使原應為單一市場的歐盟,在金融、投資、法規等方面內部亦不劃一。因此,各區域必需消除內部的貿易壁壘,以減少所牽涉的戰略與安全顧慮。東協雖有自由貿易協定,但各成員國在減少貿易與整合障礙方面,仍需做出更大努力。
四、 在「建立連接全球各區域的貿易網」方面,李資政提醒,世界多個區域出現各種集團,或將使世界被分割成區域集團與各自的勢力範圍,此將導致摩擦增加、繁榮減退。因此,各方需努力將各貿易集團相互聯繫,形成一個覆蓋全球的貿易網絡。例如,歐盟刻正恢復與「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的交流,並重燃與東協對話的興趣。倘歐盟能與CPTPP成員國交流並取得成果,此將有助於避免貿易領域發生不必要的衝突。
五、 此外,李資政認為,在因應難以預測與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環境時,小國的生存法則除團結各國形成例如FIT-P的組織外,李資政亦提出3項建議:
(一) 政府需先為民眾做好準備,並讓全民團結一致,方可將國家取得成功的機會最大化;
(二) 對外要成為值得信賴、做出建設性貢獻,以及能提供援助的國家,亦應在政策論壇上扮演積極角色,提供即時與有用的資訊與意見,並確保國家的聲音會被國際社會聽見;
(三) 國家需做好保護自身的準備,不應期待在關鍵時刻會有其他國家代為出頭。因此,國家需投資於安全與防衛,以及建設武裝部隊,並且需有可提供援助的夥伴,例如新加坡需要可供作戰訓練的空間。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
出處: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