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是否能讓美國再次偉大?
發布日期:2025-11-10
川普上任後,一直鼓吹「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AGA),並採取一系列的關稅措施來實現此願景。目前美國的平均關稅稅率約為18%,已達到近百年來最高的水準。隨著俄烏戰爭爆發和中國崛起,美國在全球主導的地位正遭受嚴峻威脅。對川普而言,保護主義正是應對這些挑戰的良策。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分析,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確實能達成部份效果。因為關稅已根本改變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位置,讓美國某種程度上脫離了全球供應鏈。一些企業為了搶占美國的消費市場,將赴美設廠生產;而鋼鐵、鋁、礦物及其他戰略性原料的供應商,也會擴大在美投資,以利用國內價格上升所帶來的利潤。然而,過去美國的經濟成長主因正是融入全球供應鏈;如今,若試圖脫鉤,勢必將導致成本高漲,從而限制經濟成長和競爭力。事實上,川普徵收關稅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重新奠定全球貿易秩序。他認為,關稅能帶動美國再工業化、創造就業,並消除貿易赤字;同時也降低美國在對手國的戰略性與一般性商品依賴。
這些政策目標看似偉大,但仍存在不少隱憂。據統計,美國的製造業已連續六個月萎縮,今(2025)年製造業的就業人數就減少了近8萬人。另一方面,美國的通膨也開始升溫,7~8月的物價逐漸上漲。物價上升也讓美國商品的生產成本水漲船高,因為企業需支付更高的原料進口價格。面對高物價與整體經濟的不確定性,美國低收入族群的消費意願已轉為保守。《衛報》(The Guardian)的民調就指出,目前已超過一半(53%)的美國民眾認為經濟正在惡化。約60%的受訪者認為生活成本自年初以來有所上升;47%的受訪者表示就業市場狀況惡化。密西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也顯示,自年初以來,美國消費者信心正迅速下降。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民眾對經濟現況的擔憂,某種程度上已動搖其對「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的關稅壓力下,許多國家在和華府談判之餘,也正加強彼此的貿易往來。各國企業正重新規劃供應鏈,試圖繞開美國市場。歐盟除了在和印度、印尼推動自由貿易協定,並持續推進與「南美共同市場」(Mercosur)的談判外;也和中國展開貿易對話,並計畫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不只歐盟,其他國家也正尋求加入區域經貿協定,以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挑戰。《外交官》(Diplomat)指出,菲律賓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已提出加入CPTPP的申請。CPTPP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集團之一,其成員國總人口超過5億,國內生產毛額約為13.5兆美元。由於美國原先對菲律賓課徵17%的對等關稅,但隨後卻調高至19%。在面對美中競爭白熱化,以及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日漸擴大,菲律賓此時希望加入CPTPP,以確保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
雖然美國最高法院正在審理川普的對等關稅合法性,但無論判決結果為何,川普仍有機會透過其他方式繼續向美國貿易夥伴課稅。《ABC新聞》(ABC News)就指出,有專家分析,即便最高法院推翻川普的對等關稅措施,川普可能仍會援引1974年《美國貿易法》第301條款(Section 301 of the Trade Act of 1974)的權力。針對存在「不合理」、「不正當」或「歧視性」貿易行為的國家,加徵高額關稅。301條款的關稅規模並沒有限制,有效期雖為四年,但可延期。此外,川普也正擴大使用1962年《美國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Section 232 of the Trade Expansion Act)的權力,對認為有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事實上,早在2018年,川普就以此法律對外國鋼鐵和鋁製品加徵關稅。到了第二任期,他擴大了課稅範圍,將汽車、汽車零組件、銅和木材等商品都納入其中。
川普原先希望藉由關稅迫使各國赴美投資,但這可能會弄巧成拙。《外交事務》分析,美國對鋼鐵、鋁、木材、銅、建築材料和機械設備課徵關稅,將會提高企業回流美國的成本。而這些額外支出也讓企業在美國建廠的成本大幅上升。高昂的成本可能使部份外國投資者卻步,削弱原本預期的投資效益。此外,由於美國製造商品的價格上漲,廠商的出口競爭力可能會隨之下降。同時,高關稅也可能會影響美國本土供應商的競爭優勢。美國企業每年出口的商品總額約2兆美元,其中將近三分之二為全球供應鏈的中間品,或用於他國生產的原物料及零組件。當這些商品變得更昂貴時,外國的製造商勢必會尋找其他替代供應源。
《外交事務》認為,各國雖不會完全放棄龐大的美國消費市場,但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供應。為降低關稅的衝擊,企業可能會採取類似「中國+1」的策略,在美國境內生產,專供美國市場,同時也在其他國家建立多元化的生產據點,以供應全球市場,形成「美國+1」,但此舉將會削弱美國從保護主義中獲得的經濟效益。因為國際供應鏈能藉由規模效應,大幅提升生產效率,並透過分工促進創新。若美企無法以合理成本從海外採購零組件,或無法將部份生產布局設於他國,它們未來無論在產品品質、成本或生產速度上,都難以和其他外國競爭者抗衡。
歷經Covid-19疫情的供應鏈中斷,加上全球地緣政治局勢日益緊張,川普希望降低美國對外國的經濟依賴,避免競爭對手將此武器化,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然而,若將傳統盟友(如歐盟、日本、韓國等)也排除在美國供應鏈之外,反而會削弱了自身的主導力量。《外交事務》建議,如果華府改採針對性關稅,只鎖定戰略產業及關鍵產品,不但可促進對國家安全最重要的製造業,也可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成本。此外,若對信任的國家縮減或取消關稅,讓「盟友生產」(friend shoring)成為振興關鍵產業的策略一項環節,美國將能開拓新市場和取得創新的技術。當然,華府也可提供補貼,扶植關鍵產業(半導體、稀土等)在美國的產能,減少對外國的依賴。
總體而言,美國若要建立安全的供應鏈,應與可信賴的國家合作,而非用全面關稅來推高國內價格。若美國和全球供應鏈脫鉤,將會造成國內通膨上升、削弱創新能力,並減緩經濟成長,使企業更難在全球市場競爭。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5年10月21日;The Guardian,2025年10月16日;Diplomat,2025年11月4日;ABC News,2025年11月6日】





